來自曉明女中國中部的「可能不可能」,是決賽唯二更換議題的隊伍,講述的議題是「人類怎麼知道光速是有限的?」。若要以三個字描述光速,「可能不可能」一開始便以「快、恆、準」三字揭開短講核心!
首先是「快」,人類怎麼知道光速有多快呢?以歷史事件為軸,在伽利略的燈籠實驗之後,人類知道光是快的。然而在羅默的計算當中,人類獲得了有限的「光速」。
接下來是「恆」,透過邁克森-莫立實驗,觀察干涉條紋的移動,證明以太不存在─無論觀察者為何,光速皆不變。
而對於「準」,現今以光速定義公尺,將光速測量地更精準,是未來一大展望。
提問時間,提問組分別是「IPhysics」、「Gravity」,問題為:「建設性或破壞性干涉是否影響光速?」、「光的顏色混合原理;為何會同時有折射與反射現象?」「可能不可能」以能量角度檢視建設性或破壞性干涉,解釋其不會影響光速,而針對「Gravity」的問題,可能超出知識範圍,她們僅以「無深入了解」回應。
評審老師吳俊輝教授,針對發現光速有限的歷史,希望隊伍解釋。「可能不可能」由伽利略、羅默、菲左至邁克森等一一講述,歷史上,每個人皆付出了自己一份心血。對於「快恆準」中的準,余淑君老師以測不準原理──無法同時精準的求物質的位置與動量─詢問隊伍,為何要「精準」?「可能不可能」回答,對最精準的要求是將誤差值能控制在「測不準」的範圍中。
「可能不可能」以別出心裁的「光速頌歌」架構,為決賽最後一場的短講,劃下完美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