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緊張氣氛中率先登場的「Gravity」,發表「人類如何知道光是一種波?」。依循複賽時的講述架構,首先從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對「視覺」的不同觀點,引出人類研究光的開端。再循一連串實驗的脈絡,以歷史作裁判,簡介粒子說被「擊敗」的過程,最後以光電效應與波粒二象性作為有趣而開放的結尾,引出「用不同角度看世界」的科學精神。相較於複賽,決賽5分鐘的時間限制更為緊迫,但原有的架構不見鬆動,應傳達的細節也未有缺漏。
先提問的「Indian Blanket」緊扣短講細節,提問惠更斯當時的波動說又有何錯誤?答案即在數百年後確定不存在的乙太,當時被認為是光的介質。緊接著,「『動』悉光波」提問,以牛頓粒子說解釋折射有何錯誤?傅柯如何確定水中光速較空氣中慢?在古典物理中光並無質量,因此無法用重力場解釋折射現象;傅柯當時在空氣中測量光速的方法,是透過平面鏡旋轉以及長達35公里長的實驗裝置,然此裝置在水中並不可行,因此他仍以空氣中的裝置,只在光徑上擺放水缸,重新測量光速。
兩位提問評審都提問光的粒子性與生活經驗的關聯,隊員回答日常尺度下的現象是以波動性為主,偏向粒子性的現象則難以觀察;此外也提到波粒二象性的核心─因為生活中常見的現象較為兩極,才有波動、粒子的分別。雖未正面答覆,卻能看出對此主題的精準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