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場的最後一隊,由來自私立延平中學的紅隊「恭喜答」隊遇上私立曉明女中的白隊「可能不可能」,分別短講「光的偏振性及應用」與「人類如何知道光是一種波」。
複賽當中,「恭喜答」隊是唯一選擇「光的偏振性及應用」題目的隊伍,以3D電影開場,不僅貼近生活亦揭示選題動機。接著由自然光帶到偏振光的說明、從「雙折射」現象到「偏振」的發現,紅隊也針對偏振給了詳細的定義與介紹──利用透視圖與動畫解釋線性偏振光、圓偏振光、橢圓偏振光與「相位角」概念。除了介紹歷史與理論外,紅隊亦實際拿出偏振片演示透光特性,兩偏振片交疊,其一旋轉90度的過程中,可有「完全透光」到「完全不透光」的效果。在應用上,偏振現象造成了天空藍色的成因、使照相時可以濾除玻璃倒影、更是現今隨處可見液晶螢幕的顯示原理。其流暢的表達從初賽開始便讓人印象深刻。
發表結束後,白隊提問兩個問題「有哪些自然界現象與偏振有關?」、「若無偏振現象,將對日常生活造成什麼影響?」;紅隊分別以「天空中散射、水面反射」、「無偏振,則不會有上述報告的生活應用」回答。
緊接著攻守交換,白隊「可能不可能」以惠更斯與牛頓對光性質的立場,波動說與微粒說做了詳細的異同比較─包括兩者皆可解釋司乃爾折射定律,但波動說推導出「空氣中光速快於水中光速」;微粒說推導出「水中光速快於空氣中光速」。緊接著,白隊以圖解釋干涉及雙狹縫實驗,對波動說的地位提出有力的說明;直到19世紀,傅科測量出「空氣中光速快於水中光速」,方才完全證實波動說的正確。短講的最後,白隊以隊名「可能?不可能?」「可能不?可能!」為結語─過去的不可能,說不定正是現有科學理論的基礎。
針對白隊短講,紅隊提問「傅科的實驗,如何證明牛頓的理論有錯誤?」白隊回答「牛頓認為光會受物質引力吸引,光進入密度高物質時,靠近其物質的分力增加,故光速亦會增加」
兩隊的報告皆十分精彩,終場以紅隊2票與白隊3票的一票之差,紅隊晉級,白隊也於賽後被列為第二候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