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師|科學月刊趙軒翎副總編輯
撰稿|午詹
2019年青年尬科學中區初賽工作坊,在台中興大附中展開。講師趙軒翎為《科學月刊》副總編輯,和進入初賽的隊伍分享競賽重點。
趙副總編輯以《科學月刊》的創立開頭,並引用創辦人對刊物的期許:「我們的理想之一,是要使社會共同擁有這份刊物,不是知識單方面的灌輸。」來與競賽相呼應,希望參賽同學可以從書本挖掘知識,並將這些知識整理成清晰的報告架構,將想要表達的內容傳達給評審與其他參賽同學。趙副總編輯引導參賽同學將重點放在「表達」,思考如何運用生活概念、運用自己的語言說出科學。
首先,趙副總編輯請同學注意每一次的溝通都是資訊的向外傳播。同時,也請同學思考一對一與一對多溝通模式的不同,進而提醒同學在比賽一對多的情況下,可以觀察聽眾的表情、眼神,了解對方是否有接收到資訊。趙副總編輯也提到許多影響溝通成效的因子,如年齡、生活經驗等。因此面對不同的聽眾,需要找到最佳的溝通策略。
為了讓同學理解在表達時,如何表述「專業術語」,先以歐洲太空總署的彗星探測船羅賽塔號與其所搭載菲萊號的動畫影片,作為融合專業知識又能普及大眾的範例。
接著,以拍攝黑洞照片研究室中的研究人員手勢小故事,提醒同學可以透過手勢跟肢體語言增加報告中的亮點。並向同學說明,拍攝到黑洞照片的事件視界望遠鏡的解析度為20微角秒,而20微角秒就是「在巴黎的咖啡館遠距閱讀一份在紐約的報紙」,透過生活化的譬喻,讓不同領域的人能理解專業術語所代表的意涵。此外,也可以利用時事,借題發揮談科學,適當運用生活概念譬喻或共鳴,能讓聽眾更快進入主題。
休息時間前,趙副總編輯請在座同學閱讀一篇報導CRISPR技術先驅者珍妮佛‧道納(Jennifer A. Doudna)的文章,並準備3分鐘的報告。
第一組到第三組同學報告完畢後,講師請臺下同學講評,發言同學提及三組同學不同的報告方向,趙副總編輯呼應同學的評論,並更明確的說明各組差異,第一組以說明CRISPR技術上的應用來解釋CRISPR技術。第二組也是談應用,但結合了此次競賽閱讀書籍中的疾病例子,希望用CRISPR解決問題,偏向展望未來。第三組則是三位同學以分工的方式,介紹CRISPR技術、應用反思,以及展望未來三部分。接著的第四組到第十一組,主要是分享基於文章及所閱讀的書目提出的想法。
趙副總編輯從前三組的表現中,鼓勵參賽同學放鬆肢體,隱藏緊張情緒,並運用適當的肢體動作配合語氣口條,加強重點。同時,為了因應緊張可能有停頓的狀況,趙副總編輯強調熟記手中的素材是基本功,如此才有機會可以補足重點。此外,也提到第四組到第六組同學的報告,在一上臺就說明講述內容的大綱,可以讓聽眾清楚報告主軸,是不錯的開場方式。
同學的報告結束後,趙副總編輯首先將今天工作坊內容,搭配此次競賽規則,提出六分鐘臺上生存法則:羅列演講重點後,務必確認科學細節的正確性,接著要串接重點,適當加入吸引聽眾的亮點,並搭配合適的語氣、時事或舉例,時事或舉例也務必要確認科學知識的正確性,並確保這些例子與報告重點相互呼應,最後就是要不斷練習再練習,可以透過錄影的方式,了解在自己在臺上的視線、語氣速度,以及聲音音調,找出問題並修正。
而在準備演講內容時,可以切割成六個部分準備,首先是引起聽眾注意的亮點,然後提出問題意識或報告重點、說明由來、解決了甚麼問題、展望未來應用,最後分享想法或提出反思。讓報告內容有理有據、邏輯扣合,再搭配良好的臺風及舒適簡潔的簡報,可以發揮更大的吸睛效果,取得佳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