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萬「幻」始出來 決賽最終樂章精彩絕倫
撰稿|謝季恆
這次的青年尬科學主題訂定為「科幻200年」,在紀念科學怪人成書兩百周年,科幻作品百家爭鳴的同時,以「昨日的夢想,今日的希望,明日的真實」作為宣傳標語,歷時四個月有餘的較勁終於在九月十五日於士林科學教育館圓滿落幕。
承繼去年的競賽方式,今年的競賽要求參賽學員從選定的好萊塢影集中取材,結合科學與科幻,就「『真科』和『幻科』的結合」、「對真實科學與科技的影響及啟發」和「電影中『幻科』是否有成真、過時或確定錯誤的部分」三大議題進行短講討論和交叉詰問。
唯一一個同時擔任了複賽和決賽評審委員的自由作家葉李華老師首先表示滿意:經過一系列競賽的工作坊和同台競技,七組競賽隊伍的眼界都更加開闊了,除了能對歷史的縱深作出更深入的探索,也能更加流暢的結合跨領域的知識進行說明。儘管學員們仍在學習過程中難免存在些許瑕疵,不過瑕不掩瑜,也唯有如此,評審委員們才能順利的評定出本次競賽的前三名來。
首次參加青年尬科學競賽,在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任職研究員的阮麗蓉老師則對中學生能有如此的表現表示驚艷(impressed)。她建議下次要參加這個競賽的同學可以多留意以下兩點:首先,這是科學和科幻相輔相成的競賽,再討論電影中的「幻科」的同時,可以多思考就現實的科學而言這樣的幻想到底是否存在類似的情形或根本就無法成真,得多援引科學證據支持,從客觀的角度進行相關的探討。其次,老師提醒同學,科學雖然很重要但並不佔評比項目的百分之百,如何呈現出科學引人入勝的一面並進一步的以風趣的口吻表達將觀眾的眼睛緊緊抓在講者的身上,展現自己獨特的舞台魅力尤其重要。
「能看到大家這麼的喜歡、重視科幻,對於創作科幻的人來說是最欣慰的一件事情。」任教於東吳大學歷史系的葉言都老師從親身經驗出發,直言和復賽相比,內容方面的提升仍有所限度,但在提問和回答方面則有長足的進步。如果說每組問答都有一個標靶,那麼如何切入重點,準確的描述出靶的範圍並命中紅心適時上會對詰問的雙方有著相當程度的影響力。另外,科幻創作中難免會和人文發生關係,雖然其答案涉及的層面極廣,諸如宗教、政治、經濟等,很難有十全十美的回答,但不諱言,若加入這方面的思考將能為各組的短講添色不少。葉老師特別點出,在學術的光譜中,社會科學也在科學中佔有一席之地,探討人類的活動對社會的影響,適度的從另一個角度量同一個議題或許能發現另一片天地。
「付出這麼多的努力……呈現出如此精彩的短講,各位應以你們自己為榮!」作為壓軸,國立教育廣播電台「自然筆記」製作主持人范欽慧老師曾多次參與青年尬科學的競賽評比,評審經驗更是豐富,但范老師也坦言,相對於其他評審和參賽學員,今天的她在此,在科學專業上代表著更為普通的社會大眾。
范老師感嘆地說道自己在「自然筆記」廣播節目中已聽了近二十餘年科學領域從業人員們「講故事」,深知對「講故事」而言,將故事「說的好」、「說的正確、「說的深植人心」的重要性。她表示,「要在高壓的狀態下,有條理的說明原理確實不容易。」也因此,各隊的臨場反應將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成為分出高下的關鍵。
「我在今天短短的二十分鐘內看到了對未來美好的憧憬。」范欽慧老師鼓勵在場的各位學員既然已經在這上面下了這麼多功夫,花了這麼多時間,那就別讓它們被輕易的浪費。「今天不是結束,而只是一個開始,是科學明星養成之路的開始。」有鑑於此,范老師特別以「自然筆記」製作主持人的身分邀請在座的評審委員和七支競賽隊伍上廣播節目,來對著全國的聽眾分享今天的短講和故事。回顧葉李華老師在講評的一開始所說的,科學和科幻可以是相輔相成的,同樣的道理,科學和科普,科學教育和科幻亦然,決賽就在這樣洋溢著生氣與希望的氛圍中頒發獎項並為今年的「青年尬科學─科幻200年」慎重地畫下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