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台積電盃-青年尬科學】全國複賽報導

工作坊助蛻變 複賽隊伍短獎精彩 評審難分勝負

撰稿|黃意喬

 

本屆青年尬科學從初賽的60支中,12支隊伍脫穎而出順利晉級,為期兩日的全國複賽於台灣大學思亮館國際會議廳舉行。期間寫作工作坊、個人寫作競賽培養同學寫作方面,再經過進階培力工作坊中老師們的指導,複賽短講大幅進步,亦使他們對「科幻」有了更入的了解。

首日在未提前告知、無預期的狀況下,經過王道還老師的指導後競賽,從36篇文章中,選出首獎、傑作、及兩名佳作,同學激發淺能撰寫出許多優異的作品,王道還老師笑稱自己為最重要的推手,並爭取追加兩個獎項,將其作品登於青年尬科學官網迸發放稿費。

而複賽第二日每支隊伍的短獎有別於初賽的青澀,不僅短時間內的成長讓人驚艷,精彩的表現使台下觀眾會心一笑,甚至捧腹大笑,許多隊伍的表現更是在伯仲之間,五位評審經歷激烈的討論,才艱難選出優勝隊伍。

于淑君老師表示,成功的短講有三大要素──技巧、架構、故事精彩性,而每支隊伍在複賽的敘述表演,皆以觀眾為主要闡述目標,顧全其感官與心理層面的感受。

在鼓勵之餘許經夌老師提醒,三人合作討論的重要性,將資料取捨使主軸明確,利用集體智慧使內容更加聚焦,增加短講說服力,若知識堆疊得過多,內容難以自然連結,反而失顯效果。

許經夌老師在講評中,強調演講者與觀眾的自然連結,並以于淑君老師在工作坊指導內容為輔,建議同學面帶微笑,目光掃視聽眾,配合投影片適當的視線引導,以雙向互動增進想法的完整傳達,短講就會自然變得更動人。雖然短講的新鮮感很重要,可抓住台下注意力,但若表演過頭,可能會損傷與觀眾的自然連結。

與本屆主題「科幻」密切相關的葉李華老師,做了差不多二十年的相關推廣活動,對於活動將把科幻與科普的結合樂見其成,他說:「這一天我終於等到了,因為在我看來,科幻雖然有很多面向,但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面向就是,當作科普推廣的工具。」盼以最簡潔有力的方式使同學透過小說電影,快速認識科幻,達到一種科普的學習或推廣。

葉李華老師分享自己的心路歷程,提醒同學在未來決賽所能加強之處,鼓勵從歷史發展的脈絡設身處地,思考當時的觀眾的心理感受,藉此增加深度與層次後,立體感的呈現將使短講更加精采。

洪萬生老師也廣推科幻作品的閱讀,希望參賽同學能無論輸贏,皆保持閱讀習慣,認為其可滿足好奇心,大家最缺乏的一環。並提醒故事情節與科學知識、科幻想像的結合,能從中感受到科學家對科學知識的追求樂趣。

「全世界最大的實驗室,就是在你的腦袋裡面。」最後頒獎並公布最後一支敗部復活晉級決賽的隊伍為「LASt」,在此之前台積電文教基金會陳健邦董事在致詞中勉勵同學,無限激發頭腦,在決賽像小叮噹一般異想天開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