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蘇柏元、陳亮丞、劉禹辰 攝影/郭毓璞
來自武陵高中的 「Seed Seeker」,以「解,孟」為題敘說植物雜交實驗的歷史脈絡,並解釋孟德爾豌豆實驗在歷史縱深下的重要意義。首先孟德爾將基因用符號表示,將科學法則簡易化、符號化。第二則是他將數學導入他的理論當中,以數學算式來表達;最後則是他選用了自花授粉的豌豆作為實驗植物,解決了過去其他實驗親代不詳的問題。
隊上的連奕然同學則闡述豌豆實驗的科學意涵,同時提到孟德爾理論因為與達爾文所提出的演化論有其不同,在當代不受到重視;謝季恆同學進一步說明,達爾文提出的演化論奠基在個體突變之上,是演化中生物的「變」;然而遺傳學定律則主要闡述生物演化中「常」的規則。除此,「Seed Seeker」勉勵大家,科學的翻新源於突破的種子,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使之發芽。
提問階段,先提問方「Methodology」針對孟德爾學說備受漠視的理由要求進一步解釋,並提到達爾文理論中缺少演化動力的解釋,質疑為何能被當時的人所接受。而台大農藝系教授郭華仁老師則針對科學理論上,請同學利用孟德爾理論解釋品種改良需要至少八個世代的自交;而雜交對於基因的異質化或同質化有何影響,相當深入。
針對以上問題「Seed Seeker」臨危不亂,解釋多世代的自交可以使植物品系更加的確定,比例關係的顯著差距而使雜交產生的新品系獲得穩定;也提到基因很大一部分構成生命的不同,認為基因是生命的本質。
評審一致認為「Seed Seeker」短講具深厚科學基礎,且台風穩健,最後拿下冠軍。來自教育廣播電台的范欽慧評審講到,從此隊對於問題準備的充分以及他們短講中,可以清楚地看見對科學的熱情。這也是她覺得比起純粹的科學知識外,最讓人驚豔之處。而三位同學除了欣喜之外,也提到準備過程中讀了許多期刊、論文,短講之外也在資料閱讀以及科學知識上收穫良多。
不好意思!側寫內的描述也已經修正了,再次感謝您們!
您好,我是Seed Seekers 隊長,
上篇迴響中提到的競賽側寫更正在提問回復部分仍有個地方未獲修正:
…解釋多世代的自交可以使植物品系更加的確定,「有更多的副本可以來確認基因的表現」…
引號內非因副本增加而能確認基因的表現,而是因比例關係的顯著差距(第八代自交同質遺傳組成和異質遺傳組成的比例約為2^8-1:2)使雜交產生的新品系獲得穩定
希望能修正側寫使之貼近事實,麻煩您們了,謝謝~
謝謝您們的來訊告知,我們已經將內容做了部分更正喔!
您好,我是Seed Seekers 的隊長,首先是撰寫報導的人辛苦了,要在極短的篇幅裡濃縮長達5分鐘的短講以及之後的隊伍問答和評審問答不容易,而且還要給予為親臨現場的讀者一個全盤的概念實在是不容易。但經閱讀後,以上報導的內容發現似有幾處誤植。發表短講時,我們是由連奕然同學和王思驊同學負責帶領大家看見孟德爾提出的論文「植物雜交實驗」和當代其他學者的不同與勝出之處,重點是呈現孟德爾之所以能如此突出,獲得遺傳學之父這個美名是歸因於他實驗方法上和結果分析上的不同,謝季恆同學則負責說明達爾文強調演化上的「變」和孟德爾指出遺傳中的「常」,這一段短講的重點是擺在之後雙方的論點從互相矛盾撞擊到產生融合,形成新的理論,也就是「族群遺傳學」的產生。若造成誤解,那麼這是我們發表短講的講者所犯下的疏失。
至於提問的部分,問及「達爾文的演化論缺乏動力解釋卻能被接受」的隊伍應為師 大附中的「Methodology」。答覆的部分,則是以孟德爾當初論文中提及的一條公式中所整理出來的同質基因組成和異質基因組成的比例關係解釋郭華仁評審老師的問題,為何至少八世代的自交後才能獲得穩定的雜交品系,並非文中所述的副本增加而能確認基因表現;認為基因的組成影響了表徵和行為為一切生命體衍生的根源,故而基因是生命的本質則是回覆陳竹亭評審老師的問題「基因是不是生命的本質?」。
提出以上的指正是希望能使競賽報導更接近當時的實況,如能更正實在是感激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