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順位發表的隊伍,是來自屏東高中、屏東女中二年級的「屏行宇宙」。延用複賽使用過的題目「什麼時候開始人類發現光是一種波?」,由日常用語「光線」出發,講述科學史上,一開始直觀的認為光僅具有直線發射的性質,直到透過繞射和干涉等實驗,逐漸發現光具有波動的特性。然而,在科學發展的路上,愛因斯坦對光電效應提出「波粒二象性」解釋,點出傳統認為的『光波』並非彼『波』─連續以波動型式傳遞的能量─而是由光量子以「波包」的方式傳遞。最後,更大膽引入「機率波」概念,解釋楊氏干涉實驗的亮暗分帶即是光子出現機率的圖形:越亮代表光子出現機率高;越暗則代表光子出現機率低。
除了援引機率波輔助解說,「屏行宇宙」更藉由科學界多次對光本質解釋的更迭,提出感想:「光不只讓我們看到世界,對光的探索同時也改變我們看世界的方式」,以此做結,留下雋永又富哲思的餘韻。整場科學短講結構完整、具說服力,加上發表者林紘晟的穩健台風,成為本屆「最佳短講獎」個人獎項的得主;同時,「屏行宇宙」亦以突出的短講表現及完整的提問回覆,勇奪季軍獎項,凱旋而歸。
「屏行宇宙」團隊和指導老師於賽後表示,因團隊成員彼此暑假行程相錯,幾乎沒有全隊一同討論、練習的機會,甚至在賽前最後一刻才正式敲定短講內容,對於季軍殊榮感到出乎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