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的賽程中,各隊緊湊的發表問答之餘,評審老師們也在提問時和各隊伍有所交流。在全場的重頭戲-宣布名次之前,評審針對各隊提出觀察與建議。
所有評審都高度肯定參賽者的努力及比賽過程中的學習,其中從複賽、初賽開始就擔任評審的老師,也對三階段以來隊伍的轉變與進步印象深刻。
首先講評的周成功老師認為,科學的的精神在於確認「自己對知識的了解」,而實踐的手段則可透過對外的講述,此次的科學短講即是很好的機會。「不可能掌握所有精準知識」,則是科學人共同面臨的挑戰。老師肯定此次參賽者在交互問答中,誠實面對所學的缺漏,而能促進眾人一起深究知識。
複賽、決賽皆擔任評審的何佩玲老師,針對各隊台上的發表,比較各隊伍兩次發表的改變。在較複賽緊縮的5分鐘時限內,各隊的報告架構精準剪裁,不見鬆散混亂,善用兩次工作坊所學的表達方式。然而複賽時十分引人入勝的,高中生獨特活潑的科學視角與敘述方式,卻在決賽中稍嫌弱化,為可惜之處。
物理背景出身的吳俊輝老師提到,雖然大家的呈現中不乏科學知識的疏漏,但並不損及比賽欲培養科學素養的初衷。他並引古文明為例,當時的科學知識在現代觀點看來非常落後,卻不影響其偉大,眾多學者的科學精神仍能成就帝國的偉大。
從初賽工作坊開始參與比賽進行的于淑君老師,先是回顧了從閱讀科普書籍、撰寫導讀文章,到科學短講相關的完整訓練,並重申從初賽工作坊以來不斷強調的科學倫理:引用資料應註明出處。此外,她也樂見許多隊伍是跨班、跨校組隊,能跳脫考試升學的框架一起合作。
最後,王道還老師則以許多隊伍都緊密扣合的歷史出發,認為歷史是科學教育的重要教材。然而,部分參賽者的報告中,卻只引入時間先後,未能對各時代科學研究的思想、精神加以深究。老師也提到,「存疑」並非科學的唯一核心價值。即使許多研究推論的方法有所謬誤,卻是當時的研究者投注極大的「信心」,才能推動科學研究一步步拓展。
評審講評結束後,參賽者們莫不心思忐忑,準備迎接比賽結果。相信不論成績如何,五位評審從不同觀點、經驗切入的指導,都是值得往後繼續深思、嘗試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