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唱歌與音聲醫學
人體的發聲器官是非常獨特的,人類會說話和唱歌就是其他動物所沒有的功能。說話是人體經由精密的協同運動,由我們的發聲器官產生非常多樣的聲波,Read More
富貴險中求:糖尿病藥物的演化與社會
本次演講以口服糖尿病藥物為主軸,聚焦在最早發現,目前也是降血糖首選的雙胍類(biguanides)化合物,探究它如何從天然植物納入現代製藥體制,並在有臨床風險的狀況下轉折起伏,逐漸成為「有風險,但可以接受」的常用藥物。Read More
大腦中的計算機─從認知神經科學談數學學習
數學能力是一項必備的認知技能,其主宰日常生活中舉凡交易商品、估計數量、投資理財等各項事物,然而許多人對於學習數學都感到相當吃力,究竟人類的心智與大腦是使用何種機制完成計算等各項數學能力?Read More
你覺得這個笑話好笑嗎?幽默腦的個別差異
幽默(humor)是指人們知覺到某一刺激,經由「失諧與解困」歷程,引發「愉悅」感受,並伴隨「笑」的外顯反應,它在社交上扮演重要的角色。Read More
子非魚焉知魚樂?從動物行為淺談心智運作與人性獸性
戰國時代莊子和惠施有過一次著名的魚樂之辯,辯論河中的鯈魚是否快樂?以及雙方怎麼知道魚是否快樂?到底魚會不會感到快樂?其他動物是否也有喜怒哀樂等情緒與心智功能?孟子曰「人之異於禽獸者,幾稀」;但也有人認為「人是萬物之靈」。毫無疑問的人類擁有複雜的心智與認知功能,包含了意識、思考、推理、知覺、感覺、學習與記憶等等面向。但這些心智功能是否為人類所獨有?動物們又擁有哪些心智功能呢?在這個演講中,會先簡介這些「心智功能」,再透過一系列的動物行為,從不同的認知功能來說明動物的心智功能,試圖從這些動物的例子提供一些瞭解動物心智運作的線索。看看別人想想自己,雖然子非「魚」,但亦有可能知其樂。
破解霍亂之謎:十九世紀的傳染病研究
十九世紀霍亂在歐美城市造成重大疫情,引發民眾恐慌。當時西方醫學界對此新興疾病見解分歧:有人主張它是骯髒環境散發有害氣體所引起,也有人認為是亞洲的貨物與人群所帶來。英國醫師史諾(John Snow, 1813-58)在倫敦蘇活區進行流行病學調查,認為霍亂是經由飲水傳染的疾病;之後德國細菌學家柯霍(Robert Koch, 1843-1910)宣布發現引起霍亂的細菌。本講將介紹霍亂興起與相關醫學研究的歷史。
周璇─見證中國精神藥理學萌發的一代名伶
人稱「金嗓子」的影歌雙棲巨星周璇(1920-1957.9.22),成名於上世紀30年代,以清麗嘹亮嗓音與青春甜美形象風靡華人世界超過半世紀。熠熠星光背後謎樣的短暫人生,尤其是反覆進出精神病院的最後六年,雖不乏人耙梳,卻難得其心理樣貌。 透過近年出版的周璇日記等文獻,並實際走訪收治周璇的醫院,訪問當年會診醫師,重建其疾病治療史,並一窺近代生物性精神疾病治療的進展。
玄燁與胤礽: 糾結父子情
感覺的故事:痛覺與本體感覺
幾乎每個人都曾有痠痛的經驗,但是,痠痛是怎麼一回事?酸(痠)一定痛嗎?痠痛感覺如何產生與傳遞?又如何能阻斷痠痛?近二十年來的分子痛覺研究,漸漸地提供我們答案。其中,痛覺神經元上有一類名為酸敏性離子通道的蛋白 (ASICs),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ASICs 蛋白會表現在痛覺神經元的細胞膜表面,是目前已知對酸最敏感的受體蛋白,可偵測組織酸化所產生的疼痛。特別是第三型酸敏性離子通道 (ASIC3), 對慢性肌肉痠痛的誘發扮演著決定性的角色。有趣的是,ASIC3亦是一種機械力受體,參與偵測肌肉收縮的狀態,以維持肢體的平衡並避免跌倒; 這種感覺亦稱為本體感覺。這些研究已大幅改變我們對痠痛與本體感覺的暸解,將有助於研發治療痠痛與預防跌倒的新藥。
幽默的結構及神經機制
很少有什麼方法,能夠讓一個人在短短幾秒內,從憤怒或沮喪的心情轉為快樂,但是幽默就有這種力量。幽默是人類特有的高層次心理功能,不但能夠緩衝壓力,調節失敗挫折的衝擊,也是人際交往的潤滑劑,然而我們卻很少去研究幽默這個現象。陳學志教授透過解析幽默的結構,希望能夠找出一種產生幽默的方法。
他不笨、不懶;不能識字,是因為病了
閱讀困難症是一種對於所讀內容的記憶不穩定,因而發生重複閱讀、跳讀、誤讀等現象,造成閱讀、拼字跟書寫出現問題的疾病。然而由於社會對於這種病症的不了解,往往造成病患很大的心理壓力,也未能給予病患適度的協助。本次講座就要帶領聽眾,對於閱讀困難症有正確的理解。
瘧疾的故事 花蓮慈濟大學
瘧疾以寒顫、壯熱、頭痛、出汗為臨床特征的疾病 。
瘧疾係由瘧原蟲引起的傳染病,由英國醫生Ronald Ross於血液中觀察到。
南美的原住民,發現金雞納樹的樹皮泡出的汁液,可用來對抗瘧疾。從而引起荷蘭與英國的角逐,將金雞納樹偷出栽種於印尼與印度。
而台灣對瘧疾的防治始於1946年,透過四個階段的執行,而於1965年徹底的根除瘧疾。
越戰時中國受北越請託,透過「523項目」的研究,發現從青蒿萃取出的青蒿素,可有效的抑制瘧原蟲。後續的觀察發現已有瘧原蟲發展出抗藥性,因而目前是透過「青蒿素複合療法」在進行防治。
當年負責萃取青蒿素的涂呦呦,也因此獲得今(2015)年的諾貝爾獎。
目前醫界努力的方向,是想要透過疫苗注射,去根治瘧疾。但因要針對切斷瘧原蟲的三個生活史下手,疫苗開發的困難度相當的高。
杜聰明的漢醫藥研究之謎-傳統醫療、科學與現代性
本演講企圖探索一組台灣醫學史上明顯的謎題:身為台灣醫學現代性領航人的杜聰明,為什麼竟會長期支持研究前現代的傳統東亞醫療?
反過來說,為什麼杜聰明堅持終生的志業,竟然持續地被視為落伍的、違反科學的行徑?
本講將首先闡明杜聰明被視為「不科學」的漢藥研究計畫,其實是他精心構想而涉及四個脈絡的研究取徑突破。在闡明這個研究計畫如何在現代性論述之下被迫變成一個眾人視而不見、語焉不詳的謎之後,我將利用這個歷史個案來反思現代科學、傳統醫療與現代性的關係。
科學史:一個愛好者的經驗談
科學史涵蓋「科學」與「歷史」,而「科學」的內容包羅萬象,研究任何對象的「歷史」也是要有相當的史學訓練。
王孟亮教授的研究教學主要是病毒學和生物化學,但也常閱讀有關科學史的文章及科學家的傳記,因此,他也在一些雜誌, 期刊發表又淺又短的一些「極短篇」,就像王教授自己所說:「我只是像 random walk 一樣,在文字的世界 random browsing (東看看,西看看,放牛吃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