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史沙龍
Menu
  • Home
  • 企劃緣起
  • 場次列表
    • 2018春季
    • 2017春季
      • 數學
    • 2017秋季
    • 2016春季
    • 2016秋季
    • 2014~2015年
  • 科目分類
    • 物理.天文
    • 生物.人類學
    • 化學
    • 醫療.心理
    • 教育
    • 地科.環境
    • 歷史.傳記
    • 數位.科技
  • 預約報名
  • 講座直播
  • 聯絡我們

如何說數學故事?

在數學普及書籍和數學小說中,作家所採取的寫作進路,都是運用數學vs.敘事(nar­rative)的對比,從而基於數學的文學比喻 (metaphor),開展數學知識活動的有趣與有用。在本講題中,我將列舉幾個被作­家所使用的(中西)數學史案例,說明這種進路的書寫大有可能的發展空間。當然,數學史­始終是核心內容,一旦恰當地掌握,那麼,說起數學故事來,就會變得有趣多了。對於數學­學習者來說,想要檢視你的學習成效,有一個判準,就是重述(recount)你聽來的­「故事」,看看你說的是否比別人說的更加有趣!

(已被閱讀 919 次,今天被閱讀 1 次)
分享
日期: 2015/3/31 講師頭銜: 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教授 講題: 如何說數學故事?  地點: 台北 演講特稿: 看精華文章(點我)

Picture of a Ha Long Bay sunset
© 科學史沙龍 2018

(已被閱讀 919 次,今天被閱讀 1 次)
分享
愛因斯坦如何發現狹義相對論

 

一般入門教科書或科普書籍在介紹狹義相對論的起源時,往往從 Michelson-Morley 的光速測量實驗講起:首先,Michelson和Morley量不到地球相對於以太的速度,這個結果違逆了大家的期待,為了處理這個矛盾,物理學家提出種種不能全然令人滿意的方案,只有在愛因斯坦於1905年提出狹義相對論後,一切的問題才圓滿解決。高涌泉教授將在演講中說明這樣的敘事忽略了某些極為有趣的歷史面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