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史沙龍
Menu
  • Home
  • 企劃緣起
  • 場次列表
    • 2018春季
    • 2017春季
      • 數學
    • 2017秋季
    • 2016春季
    • 2016秋季
    • 2014~2015年
  • 科目分類
    • 物理.天文
    • 生物.人類學
    • 化學
    • 醫療.心理
    • 教育
    • 地科.環境
    • 歷史.傳記
    • 數位.科技
  • 預約報名
  • 講座直播
  • 聯絡我們

氮的故事 — 哈柏法製氨及其影響

19世紀工業革命,造成歐洲的都市化與人口成長。糧食的增產是一大問題。其中最大問題是氮肥的供應。

智利硝石的開採及輸入暫時解決了這個問題。但到 了二十世紀初,眼看硝石的存量有限,氮肥的供應成為世界性的問題。化學家把眼光集中到空氣中的穩定的氮分子,想辦法把他變成可利用的氮肥。這個想法最早由 德國化學家哈伯解決,他利用氫和空氣的氮在高溫高壓下轉換成氨,找到了人造肥料的合成法,能夠使糧食增產。沒想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來臨了,氨也成了黃色炸 藥的來源……

(已被閱讀 279 次,今天被閱讀 1 次)
分享
日期: 2015/4/28 講師頭銜: 臺灣大學化學系教授 講題: 氮的故事 — 哈柏法製氨及其影響 地點: 台北 演講特稿: 看精華文章(點我)

Picture of a Ha Long Bay sunset
© 科學史沙龍 2018

(已被閱讀 279 次,今天被閱讀 1 次)
分享
愛因斯坦如何發現狹義相對論

 

一般入門教科書或科普書籍在介紹狹義相對論的起源時,往往從 Michelson-Morley 的光速測量實驗講起:首先,Michelson和Morley量不到地球相對於以太的速度,這個結果違逆了大家的期待,為了處理這個矛盾,物理學家提出種種不能全然令人滿意的方案,只有在愛因斯坦於1905年提出狹義相對論後,一切的問題才圓滿解決。高涌泉教授將在演講中說明這樣的敘事忽略了某些極為有趣的歷史面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