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原子論天光既白
道爾吞在1803年提出原子論時是以原子量為序排列。有近一世紀的爭論原子是否存在。今天的週期表是依「原子序」的正整數排列,元素週期表的終篇若是沒有莫斯利發現原子序的故事就不夠完美。
化學家的分子聖杯之旅
近代化學發展的原子論,是物質科學的核心知識。教科書從拉瓦節、道耳頓說到亞佛加厥,講得如此理所當然,其實事情真的沒那麼簡單!在自然科學發展的歷史中,化學是發展最晚的一門科學。
義大利名琴三百年來的未解之謎
帕格尼尼、海飛茲、米爾斯坦、鄭京和等小提琴大師,演奏的音樂就如同天籟。可是為什麼大師們都覺得,自己的技藝一定得搭配史特拉底瓦里與耶穌瓜奈里所製作的名琴才能彰顯?就算貴為演奏名家,只要失去了手中的名琴,就會像失去音樂的靈魂一樣,感到焦慮。人類五百年的提琴歷史裡,製琴師不計其數,卻只有克里蒙納的兩位大師昇華為傳奇。三百年前的義大利小鎮裡到底隱藏了什麼秘密?失傳的製琴秘訣,可以在歷史文件中找回嗎?另外一方面,藉由音響學、物理學、化學、材料學的研究,現代科學可以解答名琴的祕密嗎?在台大化學系與奇美博物館的合作之下,我們從歷史、音響、材料化學等各方面來探索名琴的秘密。在聲音上,我們發現名琴與人的聲音有著特殊的對應關係。在製作的秘訣上,我們發現看似正常的木材,其實蘊藏著不為人知的化學變化。雖然我們還沒有完全解開名琴的秘密,但是線索正在一點一滴地浮現。
與諾貝爾擦身而過─介紹四位傑出的化學家
本次沙龍要介紹四位錯失諾貝爾化學獎的著名化學家:Kekulé (克古列;1829-1896)、Pasteur (巴斯德;1822-1895)、Mendeleev (門得列夫;1834-1907)與Barbier (巴比耶;1848-1922)。前二者是生不逢辰,早了幾年過逝,趕不及1901年開始的諾貝爾獎。克古列堪稱做夢大師,本講會介紹他的兩個夢以及其影響。克古列雖未能得獎,但諾貝爾化學獎的頭兩位得主卻都是他的弟子,真所謂名師出高徒。巴斯德可視為生物化學的先驅者,在偶然的機會裡發現了對掌體的奧妙。門得列夫貢獻卓越卻未能得獎,令人驚訝,其原因為何?巴比耶指導研究生Grignard (格任亞),格任亞因此得到1912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可是老師卻未得獎,二者各有何反應?本講希望透過他們的故事,順道學習一些重要的化學發展。
諾貝爾獎之前樹立里程碑的化學家
綜觀諾貝爾獎的得獎條件,不外乎是要有第一原創,對原有的科學見解提供全新視野,或是引領科學社群的研究方向;倘若這三個要件齊備,獲獎的機率就大為提高。那麼在諾貝爾獎設立之前,有哪些化學家符合這些條件,只是因為出生得太早,因此沒有機會獲此殊榮呢?
源自生命的創造力 – 有機化學合成
想要煉出不死仙丹的煉丹術士,試圖提煉出具有生命力量的化學物質。承繼這個企盼的現代有機化學家,如何透過科學方法,合成出相當於古代仙丹的各種有機物質?
2016/5/20(五)|王朝諺|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岡山高中
趣味科學
近代化學的房角石
法國拉瓦節(Antoine Lavoisier)譽為現代化學之父。他在十八世紀晚期,精密測量了化學反應中物質的重量,重覆操作普利斯力(Joseph Priestley)的水銀和氧氣反應,以「元素的概念」錨定了現代化學第一塊房角石。英國道耳呑(John Dalton)在十九世紀初期,細心測量氣體的密度,比較氣體物質的重量,確立了「原子論」為建構物質世界殿堂的第二塊石頭。究竟拉瓦節和道耳吞的「實驗」和歷代鍊金術有何不同?「實驗」是如何成為知識的試金石? 如何使科學從玄學的滾滾濁流中脫穎而出? 科學畢竟是知識文明的涓涓清流嗎?
氮的故事 — 哈柏法製氨及其影響
19世紀工業革命,造成歐洲的都市化與人口成長。糧食的增產是一大問題。其中最大問題是氮肥的供應。
智利硝石的開採及輸入暫時解決了這個問題。但到 了二十世紀初,眼看硝石的存量有限,氮肥的供應成為世界性的問題。化學家把眼光集中到空氣中的穩定的氮分子,想辦法把他變成可利用的氮肥。這個想法最早由 德國化學家哈伯解決,他利用氫和空氣的氮在高溫高壓下轉換成氨,找到了人造肥料的合成法,能夠使糧食增產。沒想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來臨了,氨也成了黃色炸 藥的來源……
鍊金術的前世今生
哈利波特魔法石鍊其道何難測? 跡何難尋?
賽凱爾蘇士是鍊金術士中的狂徒還是騙子?
牛頓和波義耳竟也踟躕於隱晦的霍格華茲?
誰能數落亞里斯多德天縱英明中的錯誤和荒誕?
瞎子領瞎子?又是誰將蘇菲亞引入闇黑的淵藪?
誰又能否定先賢的睿智,卻是在哲學還是玄學?
柏拉圖、伽利略、文藝復興和物理, 科學一旦離開了數學與理性的根基, 是否注定要迷失在真理國度的邊際?
拉瓦節用雙手揭開了大自然神祕多姿的帷幔, 終得一親孕育萬物大地之母蓋婭外衣的芳澤?
亦是邂逅了雅典娜那兼具知識與智慧的靈魂?
科學、人文、數學、慈愛, 何者是地球人的文明精髓? 何者才是上帝的終極語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