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場演講因故取消】分子生物學的凱旋之途與省思
各種生物各自在生態舞臺裡扮演要角,生物由細胞組成,細胞要運作就要靠個個細胞內的分子產生化學反應去完成。Read More
【本場演講因故取消】當科學與歷史文化相遇—談「生態景觀」的多重身分
科學家藉由技術與科學概念的發展,再次拓展了人類觀察與體驗巨觀與微觀世界的視角。人類的感官尺度有其界限,科學發展不斷推移邊界。Read More
「模仿遊戲」有趣嗎?
人工智慧怎麼會這麼強? 淺談高效能運算與人工智慧
阿基米德曾說,給我夠長的槓桿,我就可以移動月球,電腦科學家有類似的想法:給我無限的運算能力,我就可以打造出智力無窮的人工智慧。Read More
說話、唱歌與音聲醫學
人體的發聲器官是非常獨特的,人類會說話和唱歌就是其他動物所沒有的功能。說話是人體經由精密的協同運動,由我們的發聲器官產生非常多樣的聲波,Read More
彈情說愛,說不出口就摩出來─談生物變異產生的聲音多樣性
聲音訊號的起源,話說「說話」,是說人類的話,除了說話者,要有聽話者,這是生物聲音和無生命物的聲音訊號的差異,生物的主動發出聲音訊號,在頻率上分高低,在能量上分強弱,在音量上分大小,Read More
東沙環礁的故事(新莊高中場)
科學的力量有50%在發現問題,另外的50%則是在說服其他人。而找到一個反駁的論點,又比找到一個支持的論點更具說服力。在 「東沙環礁的故事」中,將會以上面提到的科學方法來探索這片美麗風景的歷史。
什麼是真理?什麼是科學?從實驗室的歷史談起
什麼是科學?對此問題,第一個躍入腦海的回答或許是「科學是可以貫穿古今、放諸四海皆準的知識」。的確,科學家告訴我們,相較於其他類型的知識,讓科學研究得以如此迷人的關鍵,即在於研究成果的「普世性」。只是,若我們進一步追問,到底什麼是「科學研究」?
二十世紀原子論天光既白
道爾吞在1803年提出原子論時是以原子量為序排列。有近一世紀的爭論原子是否存在。今天的週期表是依「原子序」的正整數排列,元素週期表的終篇若是沒有莫斯利發現原子序的故事就不夠完美。
化學家的分子聖杯之旅
近代化學發展的原子論,是物質科學的核心知識。教科書從拉瓦節、道耳頓說到亞佛加厥,講得如此理所當然,其實事情真的沒那麼簡單!在自然科學發展的歷史中,化學是發展最晚的一門科學。
啟蒙?知識建構?與博物館的誕生
十八世紀的歐洲,充斥著啟蒙精神與理性主義,這是伏爾泰、梭羅與狄德羅匯聚的時代,各種學門成立,歐洲人開始分類知識、建構其對世界的理解,這也是百科全書、現代博物館發明的時代(例如:大英博物館成立於1759,羅浮宮成立於1793年)。博物館從十六世紀的「奇珍異寶展示室」發展為以展示百科全書式的知識為目的,把從世界各地蒐集而來的器物加以排列、分類,展示,用以啟蒙、公開展示於公眾。
宇宙為何非得從大霹靂開始不可?
哈伯在1929年的驚天一劃,開啟了宇宙模型的戰國年代,其中又以大霹靂模型和穩態宇宙模型之間的爭執最受人矚目。我們簡單回顧從1929年至1965年間宇宙學的發展,介紹宇宙微波背景的性質,以理解宇宙為何非得從大霹靂開始不可的原因。
富貴險中求:糖尿病藥物的演化與社會
本次演講以口服糖尿病藥物為主軸,聚焦在最早發現,目前也是降血糖首選的雙胍類(biguanides)化合物,探究它如何從天然植物納入現代製藥體制,並在有臨床風險的狀況下轉折起伏,逐漸成為「有風險,但可以接受」的常用藥物。Read More
超級英雄的肌肉與哀愁—談談草蜥怎麼討老婆?
達爾文將性擇(sexual selection)視為演化生物學上的重要機制;而伴隨著性擇衍生的種化、遺傳交流、訊號傳遞、繁殖策略、寄生蟲生物學,以及生殖投資所產生的權衡與代價,一直都是行為生態學上耐人尋味的研究題材。公草蜥要如何奪得母草蜥的青睞?Read More
Fritz Müller如何發現「穆氏擬態」?但這種擬態真的存在嗎?
無論是達爾文或華萊士都對天擇(natural selection)作用如何造就生物性狀在自然環境中的適應力展開熱烈的討論。在諸多討論中,生物擬態(mimicry)現象皆被兩人所關注。然而無論是達爾文或華萊士都沒有為擬態的機制提出解釋。在同一年代的學者中,Henry Bates與Fritz Müller幾乎同時對擬態現象提出見解。Read More
珊瑚礁的庇護所─中光層珊瑚探秘
全球氣候變遷造成海水酸度上升、溫度劇烈變動,海中的熱帶雨林「淺水區珊瑚礁生態系」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有科學家指出在西元2050年全世界的珊瑚礁會消失至少90%。Read More
從真空到蒸汽機的歷史:科學、技術與社會的互動
蒸汽機是人類社會最重要的發明之一:但是,蒸汽機的發明,不只是人類自古以來追求動力的慾望結合工匠精心的創造,更是西歐自然哲學思辨的成果。Read More
大腦中的計算機─從認知神經科學談數學學習
數學能力是一項必備的認知技能,其主宰日常生活中舉凡交易商品、估計數量、投資理財等各項事物,然而許多人對於學習數學都感到相當吃力,究竟人類的心智與大腦是使用何種機制完成計算等各項數學能力?Read More
你覺得這個笑話好笑嗎?幽默腦的個別差異
幽默(humor)是指人們知覺到某一刺激,經由「失諧與解困」歷程,引發「愉悅」感受,並伴隨「笑」的外顯反應,它在社交上扮演重要的角色。Read More
用眼睛『看』到神經反應?!談光學顯微技術與神經科學的發展
諾貝爾獎得主Sydney Brenner曾說:「科學的進展往往是始自新的技術,帶來新的發現,以及全新的概念」。透過對於各種生物醫學影像技術的介紹,說明各自的侷限,理解為何人類對於大腦的功能始終摸不著邊?Read More
你不知道的朝鮮與日本:算士、算額與算學
數學作為一種人類文化產物,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中會帶出不同的文化活動。近代朝鮮東算與日本和算在吸收中國與歐洲數學之後,發展出很獨特文化面向。本演講會從朝鮮科舉、論算、日本江戶時代的算額奉納、流派競爭等面向來介紹算學在東亞文化中的有趣面向,讓聽眾看到朝鮮與日本文化的獨特之處。Read More
你不知道的康熙皇帝:數學、知識與權力
談到康熙皇帝種種事蹟,很少人知道他可能是中國歷史上少有非常認真學習西方數學和天文學的帝王,並將所學變成他施展權術,治理國家的工具之一。究竟什麼因素促成康熙皇帝對西方數學的關注?康熙皇帝又如何展現、展現了哪些西方數學知識?而西方數學在康熙皇帝的影響下,又如何在中國傳播開來?在此次演講中將與聽眾分享這個有趣的故事。Read More
聲音從哪裡來?科學為什麼出現?
打從一出生,我們便接收來自四面八方的聲音,有笑聲、有哭聲,有尖叫、有咆哮,各種聲音圍繞在我們的身邊,到底聲音如何發聲?古代的樂器和現代樂器有什麼不同?講師藉由實際操作來告訴同學聲音的故事。
血管的生成:多細胞生物體內高速公路的構築過程
相較於開放式循環系統,多細胞生物的閉鎖式循環系統是極有效率的演化成果。閉鎖式循環系統之建立仰賴血管的生成,就像在體內建立了錯綜複雜的高速公路系統,促進了物質交換的速度與效率,藉由微血管結構將養分帶到體內的每一個細胞中,再將細胞產生的廢棄物運走銷毀,讓每一個細胞能夠正常運作。近年的研究發現,癌細胞的生長也需要依賴新生血管的生成。然而,生物體內的血管生成是如何受到調節的,則是生物學家努力研究想要理解的課題,因為對血管生成調控的充分理解與控制,可能是治療許多疾病的快速秘密通道。
「發生」萬萬歲
人類長久一來就對雞蛋如何孵出小雞或種子如何長成植物,充滿疑惑與好奇。動物胚胎發育的幾個主要階段,包括切割分裂、細胞分化、模式形成及型態發生等。這些過程使一個胚胎從受精卵發育形成複雜構造,這些細胞、組織及器官在個體空間與時間上的整合分佈,包括動物體軸前後、左右及背腹的發育等,都牽涉到細胞與細胞之間的溝通,及基因的表現時機和位置等,這些在發生過程都被精準的調控,但是人類對此仍所知有限近來,隨著生物科技的發展及幹細胞的研究,並藉由那些看來和我們長的「很不像」的果蠅、線蟲、斑馬魚及老鼠等的「慷慨捐軀」,提供胚胎發育的寶貴線索,使我們了解我們是如何生?如何長?
出航吧!尋找太平洋裡的金、銀島與女人島
大航海時代的熱血男兒,為了尋找飛黃騰達、衣錦還鄉的機會,勇敢地航向未知的海洋。有的靠著獲得對於歐洲人極其珍貴的東南亞香料,或中國絲綢、磁器及麝香運回歐洲銷售而致富;也有的則是希望找到傳聞中的寶藏發財,其中最有名的尋寶事跡之一,莫過於西班牙人、荷蘭人在太平洋裡苦苦找尋金、銀島,卻意外獲得女人島情報的歷史。
西德尼·布倫納傳奇:從分子生物到線蟲發育
科學家從事研究工作,應該從一而終?還是不時需要見異思遷並無定論。但是像西德尼·布倫納這樣,從研究生涯的高峰轉換跑道,獨自開創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城,隨後引領風騷半個世紀的科學家並不多見。他是現代生物學界中的一個傳奇人物。
刺蝟與狐狸: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
1953年初,美國生物學家華生、英國物理學家克里克發現DNA的分子結構,是生物學史上的里程碑。可是現在大家對這個故事,無論圈內人、圈外人,都當八卦來說。 王道還老師將回歸這個發現的「里程碑」意義,強調這個重大發現需要兩種不同的人合作才能完成。 「狐狸知道許多事;刺蝟只知道一件大事」,當年英國文人斯諾(C. P. Snow, 1905-1980)運用這個比喻討論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結論是:托爾斯泰是狐狸,偏偏想當刺蝟。從這個角度來說,克里克與華生真是天作之合。
量子糾纏的故事:從惡夢到美夢
自從1935年愛因斯坦與其合作者提出EPR悖論以來,有將近二十年的時間,物理學家無法有系統地將量子糾纏納入已知的量子力學的框架中,同時也與隱藏變數理論糾結不清。這樣的情況直到1964年貝爾提出他的著名的不等式才展開了全新的局面。約此同時(1961年)藍道爾也提出了他的著名的原理,來闡明資訊與物理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自此以後,量子力學在新的量子資訊架構底下,藉由全新一代物理學家的努力,全面來探索量子糾纏的奧秘。透過這些新的發展,量子糾纏的奧妙幾乎滲透到物理學中各個重要的領域。更進一步,量子糾纏也廣泛地用於量子密碼通訊與量子計算的發展中,因此成為本世紀眾人所引頸企盼的新技術泉源。本次演講與討論就是希望與聽眾分享其中精彩的觀念與故事。
量子斷代史:瑜亮之爭
誕生於1900年的量子物理,在發展四分之一世紀後,於1925年來到關鍵轉型期,從「舊屋翻新」躍升為「原地重建」。 在這為期十餘年的關鍵階段,出現不少針鋒相對的觀點,有些早已塵埃落定,有些餘波盪漾至今。 本講主要探討兩大量子陣營在此期間的兩場頂尖對決: (1)海森堡vs.薛丁格 (2)波耳vs.愛因斯坦。
平衡生命的量與質:從家庭計畫到族群健康
從群體面向分享戰後臺灣的人口變動與生命想像。在1950年代臺灣的高生育率成為話題,也成為控制的目標。雖然有反攻大陸的氛圍,控制人口終究在1960年代浮上檯面,以家庭計畫之名大舉進行,生育率也同時下降,此後再無回升。脫離人口「量」的膨脹後,臺灣近年的人口話題是不振的生育率、快速的高齡化、日益多元的人口組成與流動。固然愈來愈多人重視生命與生活的品質,但這些個人追求如何回歸到群體,轉化成族群健康的促進策略,是醫學與公共衛生的嚴肅課題。
Eugenics vs. 優生學:為什麼「優生學」不是髒字眼?
在西方,eugenics早就成為髒字眼(a dirty word),令人直接聯想到國家暴力,具體的例子則是納粹。可是在中國,eugenics翻譯成「優生學」,似乎沒有產生過負面的義理聯繫;甚至以「優生學」推銷公共政策與商品都是常態。為什麼?
宇宙常數-愛因斯坦的惆悵與懊惱
愛因斯坦從等效原理中,悟得重力與時空幾何的關聯,確切掌握了描述重力場的方法。但當他試圖運用重力場方程式描述整體宇宙時,卻得到與其理念不合的解。為排除這個困擾,愛因斯坦引入了宇宙常數,希望能夠為我們所觀測到的宇宙定調,不料就此敲開了現代宇宙學研究的大門。我們藉由回顧宇宙模型發展的故事,來理解空間膨脹與大霹靂概念的由來。
東沙環礁的故事(慈濟大學場)
珊瑚環礁?幹嘛要知道這個?海洋研究站?這不是1950年代的時髦嗎?國際合作研究?為什麼不去研究癌症,多少可以救人性命?為什麼不去研究農業生產,就業,經濟?花50分鐘,讓我們開啟一扇小窗, 以管窺豹來看世界。
賽局、生態與動物的社會生活
孟子主張人性本善,荀子主張人性本惡。達爾文認為自然界的法則是「物競天擇」,然而克魯泡特金卻說「個體互助」同樣也是一條自然法則。無論是出於人性還是獸性,物種個體究竟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決定他們要為善(彼此合作)還是為惡(發生衝突)?
子非魚焉知魚樂?從動物行為淺談心智運作與人性獸性
戰國時代莊子和惠施有過一次著名的魚樂之辯,辯論河中的鯈魚是否快樂?以及雙方怎麼知道魚是否快樂?到底魚會不會感到快樂?其他動物是否也有喜怒哀樂等情緒與心智功能?孟子曰「人之異於禽獸者,幾稀」;但也有人認為「人是萬物之靈」。毫無疑問的人類擁有複雜的心智與認知功能,包含了意識、思考、推理、知覺、感覺、學習與記憶等等面向。但這些心智功能是否為人類所獨有?動物們又擁有哪些心智功能呢?在這個演講中,會先簡介這些「心智功能」,再透過一系列的動物行為,從不同的認知功能來說明動物的心智功能,試圖從這些動物的例子提供一些瞭解動物心智運作的線索。看看別人想想自己,雖然子非「魚」,但亦有可能知其樂。
半世紀的高中數學課程回顧
數學甲子緣:臺灣數學課程60年速覽
在即將實施十二年國教前夕,回顧過去60年臺灣制定中小學數學課程在觀念與內容演變的過程,並探討其中值得檢討、反省、與持續的做法。本場講演將檢視文本、國際潮流、與臺灣社會現況,期望析離出臺灣數學教育值得發展的可能方向。
你猜猜:羅馬帝國軍隊和漢代軍隊交手會怎樣?
主要利用羅馬和漢代傳世文獻及考古出土材料,介紹羅馬帝國和同時期漢代中國軍隊在性質、組成、裝備和戰術上的特色,並討論過去二、三十年盛傳「羅馬軍隊曾到漢代邊疆代為防守匈奴」是真的嗎?如果羅馬和漢代軍隊交手,會如何呢?
恐怖武器怎麼登上月球的:火箭的故事
火箭是啥?誰發明的?誰用來打仗的?二戰中納粹的 V-2 有多恐怖?冷戰又怎麼促進了更“恐怖”的火箭一路飛向太空,甚至把人送上了月球?火箭這個人類智慧知識的產物,終究是改變了人類的世界。
義大利名琴三百年來的未解之謎
帕格尼尼、海飛茲、米爾斯坦、鄭京和等小提琴大師,演奏的音樂就如同天籟。可是為什麼大師們都覺得,自己的技藝一定得搭配史特拉底瓦里與耶穌瓜奈里所製作的名琴才能彰顯?就算貴為演奏名家,只要失去了手中的名琴,就會像失去音樂的靈魂一樣,感到焦慮。人類五百年的提琴歷史裡,製琴師不計其數,卻只有克里蒙納的兩位大師昇華為傳奇。三百年前的義大利小鎮裡到底隱藏了什麼秘密?失傳的製琴秘訣,可以在歷史文件中找回嗎?另外一方面,藉由音響學、物理學、化學、材料學的研究,現代科學可以解答名琴的祕密嗎?在台大化學系與奇美博物館的合作之下,我們從歷史、音響、材料化學等各方面來探索名琴的秘密。在聲音上,我們發現名琴與人的聲音有著特殊的對應關係。在製作的秘訣上,我們發現看似正常的木材,其實蘊藏著不為人知的化學變化。雖然我們還沒有完全解開名琴的秘密,但是線索正在一點一滴地浮現。
破解霍亂之謎:十九世紀的傳染病研究
十九世紀霍亂在歐美城市造成重大疫情,引發民眾恐慌。當時西方醫學界對此新興疾病見解分歧:有人主張它是骯髒環境散發有害氣體所引起,也有人認為是亞洲的貨物與人群所帶來。英國醫師史諾(John Snow, 1813-58)在倫敦蘇活區進行流行病學調查,認為霍亂是經由飲水傳染的疾病;之後德國細菌學家柯霍(Robert Koch, 1843-1910)宣布發現引起霍亂的細菌。本講將介紹霍亂興起與相關醫學研究的歷史。
周璇─見證中國精神藥理學萌發的一代名伶
人稱「金嗓子」的影歌雙棲巨星周璇(1920-1957.9.22),成名於上世紀30年代,以清麗嘹亮嗓音與青春甜美形象風靡華人世界超過半世紀。熠熠星光背後謎樣的短暫人生,尤其是反覆進出精神病院的最後六年,雖不乏人耙梳,卻難得其心理樣貌。 透過近年出版的周璇日記等文獻,並實際走訪收治周璇的醫院,訪問當年會診醫師,重建其疾病治療史,並一窺近代生物性精神疾病治療的進展。
玄燁與胤礽: 糾結父子情
沒有昨日的宇宙-勒梅特與現代宇宙學
對於被喻為「大霹靂之父」的勒梅特 (Georges Lemaître) ,有人說他「計算正確無誤,但物理卻糟糕透頂」,有人說他的研究「是我所聽過關於宇宙創生,最優美且令人滿意的解釋」——這兩個極端的評語,都是來自於愛因斯坦。他如何讓上個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刮目相看,奠定現代宇宙學的基礎?Read More
那一天,我們發現了宇宙—哈伯及當時的科學家
在1925年一月一日哈伯正式發表他的結果之前,我們所了解的整個宇宙,就是太陽系所在的銀河。哈伯對仙女座星雲的距離測量,卻顯示它遠在銀河系的範圍之外。也就是,在那一天,我們發現了銀河系之外還有一整個宇宙,正等待我們去探索。有趣的是,哈伯本人竟然沒有到場發表他的結果。更令人驚訝的,接下來的測量顯示,哈伯所發現的竟然是一個動態的宇宙。這個結果,顛覆了科學界,包括愛因斯坦,對大尺度宇宙先入為主的觀念。就這樣,揭開了現代宇宙論的序幕。我們將從哈伯、他周圍的科學社群以及當時的觀測儀器出發,來介紹這個有趣的故事。
感覺的故事:痛覺與本體感覺
幾乎每個人都曾有痠痛的經驗,但是,痠痛是怎麼一回事?酸(痠)一定痛嗎?痠痛感覺如何產生與傳遞?又如何能阻斷痠痛?近二十年來的分子痛覺研究,漸漸地提供我們答案。其中,痛覺神經元上有一類名為酸敏性離子通道的蛋白 (ASICs),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ASICs 蛋白會表現在痛覺神經元的細胞膜表面,是目前已知對酸最敏感的受體蛋白,可偵測組織酸化所產生的疼痛。特別是第三型酸敏性離子通道 (ASIC3), 對慢性肌肉痠痛的誘發扮演著決定性的角色。有趣的是,ASIC3亦是一種機械力受體,參與偵測肌肉收縮的狀態,以維持肢體的平衡並避免跌倒; 這種感覺亦稱為本體感覺。這些研究已大幅改變我們對痠痛與本體感覺的暸解,將有助於研發治療痠痛與預防跌倒的新藥。
感覺的故事:視覺與嗅覺
水底下的世界,因水分子的物理特性,會使得不同波長的色光,在不同深度有選擇性的被吸收。對於生活在特定深度的魚類,那它們的視覺系統是如何演化出適應的生理機制呢? 水體體積大、流速快,生活在水下的魚類,面臨這種挑戰時,是用什麼方法來取得所需的嗅覺訊號,以攝食、避敵或找尋配偶呢?
與諾貝爾擦身而過─介紹四位傑出的化學家
本次沙龍要介紹四位錯失諾貝爾化學獎的著名化學家:Kekulé (克古列;1829-1896)、Pasteur (巴斯德;1822-1895)、Mendeleev (門得列夫;1834-1907)與Barbier (巴比耶;1848-1922)。前二者是生不逢辰,早了幾年過逝,趕不及1901年開始的諾貝爾獎。克古列堪稱做夢大師,本講會介紹他的兩個夢以及其影響。克古列雖未能得獎,但諾貝爾化學獎的頭兩位得主卻都是他的弟子,真所謂名師出高徒。巴斯德可視為生物化學的先驅者,在偶然的機會裡發現了對掌體的奧妙。門得列夫貢獻卓越卻未能得獎,令人驚訝,其原因為何?巴比耶指導研究生Grignard (格任亞),格任亞因此得到1912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可是老師卻未得獎,二者各有何反應?本講希望透過他們的故事,順道學習一些重要的化學發展。
諾貝爾獎之前樹立里程碑的化學家
綜觀諾貝爾獎的得獎條件,不外乎是要有第一原創,對原有的科學見解提供全新視野,或是引領科學社群的研究方向;倘若這三個要件齊備,獲獎的機率就大為提高。那麼在諾貝爾獎設立之前,有哪些化學家符合這些條件,只是因為出生得太早,因此沒有機會獲此殊榮呢?
幽默的結構及神經機制
很少有什麼方法,能夠讓一個人在短短幾秒內,從憤怒或沮喪的心情轉為快樂,但是幽默就有這種力量。幽默是人類特有的高層次心理功能,不但能夠緩衝壓力,調節失敗挫折的衝擊,也是人際交往的潤滑劑,然而我們卻很少去研究幽默這個現象。陳學志教授透過解析幽默的結構,希望能夠找出一種產生幽默的方法。
你不知道的康熙:西學成為一種帝王學
在中國歷史上,清朝康熙皇帝的科學贊助,是科學、知識及權力互動的最佳案例之一。在本講中,將以康熙學習(西方)算學為例,說明他如何「操弄」這種知識活動,比如說帶頭宣揚 「西學中源說」,來達到統治的目的。
孟德爾之謎
從斯文豪氏攀蜥到呂氏攀蜥─臺灣兩棲爬蟲動物研究史
就跟台灣淡水魚類的研究一樣,台灣兩棲爬蟲的研究,一樣是先由西方學者開始,繼之以日本殖民者,最後再由本土學者接手。本講次為聽眾介紹研究台灣兩棲爬蟲動物的諸位先驅,以及今日在第一線服務的研究者。Read More
源自生命的創造力 – 有機化學合成
想要煉出不死仙丹的煉丹術士,試圖提煉出具有生命力量的化學物質。承繼這個企盼的現代有機化學家,如何透過科學方法,合成出相當於古代仙丹的各種有機物質?
水落石出:劃時代的 J 粒子發現
今年是丁肇中先生因發現新型粒子榮獲諾貝爾物理獎40週年,當時離J粒子的發現才兩年。
這個諾貝爾獎超越一般,乃是劃時代的,被稱為「11月革命」:它底定了夸克模型,確認了量子色動力學QCD,結束了「強作用」物理的紛紛嚷嚷,將基本粒子物理帶入標準模型時代,直到今日。
我們回溯J粒子發現前25年追尋基本粒子的發展與困境,到J粒子發現後的撥雲見日,當中穿插一些特別是與丁先生有關的軼事,在最後對J粒子發現的意義與至今的影響,做一禮讚。
2016/5/20(五)|王朝諺|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岡山高中
趣味科學
世上有「失落的文明」嗎? 再論文字與文明
「失落的文明」是一個歷久不衰的迷人概念,然而文明若遺世而孤立,幾乎注定只會逐漸退化到衰亡。王道還老師為大家闡述,為何自然生物能夠獨立發展,人類文明卻必須要交流匯通。
他不笨、不懶;不能識字,是因為病了
閱讀困難症是一種對於所讀內容的記憶不穩定,因而發生重複閱讀、跳讀、誤讀等現象,造成閱讀、拼字跟書寫出現問題的疾病。然而由於社會對於這種病症的不了解,往往造成病患很大的心理壓力,也未能給予病患適度的協助。本次講座就要帶領聽眾,對於閱讀困難症有正確的理解。
拉馬克 vs. 達爾文(下)
這次的科學史沙龍,兩位老師以別開生面的方式為我們帶來不同想法。王道還老師以「誰是拉馬克?」向我們介紹這位備受誤解的學者,而周成功老師則以近代的科學發現,告訴我們科學對真理的探索永無終止。
拉馬克 vs. 達爾文 (上)
這次的科學史沙龍,兩位老師以別開生面的方式為我們帶來不同想法。王道還老師以「誰是拉馬克?」向我們介紹這位備受誤解的學者,而周成功老師則以近代的科學發現,告訴我們科學對真理的探索永無終止。
2016/4/14(四)|周成功|陽明大學生命科學系退休教授 | 慈大附中
西德尼·布倫納傳奇:從分子生物到線蟲發育
2016/3/30(三)|陳文屏|中央大學天文所所長 | 東石高中
外星人哪裡去了?
誰才是電學中的牛頓?
庫倫在 1780 年代斷言,電跟磁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實體,引領當時歐陸對這兩種現象的主流意見;包括安培跟必歐等等物理學家,都堅定地支持電與磁彼此獨立存在的主張。這樣的認知是如何在短短幾個月內,產生可謂 180 度的大反轉,誰又是引領這股潮流的「電學牛頓」?
電磁波 : 電與磁的自動化—從馬克思威爾及當時的科學家談起
電是電荷所產生的,磁則是電流所產生的。馬克斯威爾用他著名的方程組,指出電跟磁並不是個別現象,變電可生磁,變磁亦可生電,這個相生關係最奧妙的表現形式,就是電磁波。他是如何將這兩個物理現象,以非常漂亮的方式結合在一起的呢?
大數據時代的紅樓夢研究
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對於文史研究者來說,確實提供了不少前所未有的便利性。但這可不是說只要連上網,輸入幾個關鍵字,就能輕鬆得到答案。大數據對於文史研究的方法論,究竟造成什麼樣全新的發展?黃一農老師以《紅樓夢》為例,為我們示範大數據如何為我們解決過去極為難解的問題。
由牛頓發現運動定律的故事談中學物理的核心內涵
牛頓是一位眾所皆知的科學家,而我們從小也接觸了許多各式各樣其所提出定律,那身為高中生的我們可想過,物理是什麼?為什麼高中物理課程皆由運動學開始?為什麼 f=ma 是定律而不是定義?為什麼物體會自由落下?牛頓是由 f=ma 得知重力的存在,那他是獲得了什麼樣的啟發?種種的為什麼是否曾在你心中閃過,呼之欲出?
地老天荒:地球古史的新史觀
地球有夠老,老得令人咋舌﹔地球今年46億歲。
這個數字我們是怎麼知道的﹖「地球的年齡」這議題,恐怕是地球科學進展史上,最重要、影響最深遠的科學公案。幾世紀來各方先知異士輪番上陣,演繹了宗教、博物、地質、物理、化學等等對這個議題的高見,眾說紛紜、各持己見,往復攻防,精采不下三國演義,卻全都落得個謬以千里。最終勝出的,是一支不相干的物理異軍,從斜刺裡殺來,揪出個完全出人意表的答案。
古代希臘社會發展與數學
古希臘數學迥異於其他文明如埃及、巴比倫及中國的數學,是古代世界中一支非常獨特的數學文化。
在本講中,講師將要運用歐幾里得《幾何原本》的內容及體例,說明此一經典所底蘊的數學精神,如何與古希臘的社會發展息息相關。
特別的是,講師將引述中學生可以理解的例證,譬如歐幾里得對於尺規作圖的堅持,以及他追求知識確定性的熱情,說明他的進路如何影響後世的西方文明。
近代化學的房角石
法國拉瓦節(Antoine Lavoisier)譽為現代化學之父。他在十八世紀晚期,精密測量了化學反應中物質的重量,重覆操作普利斯力(Joseph Priestley)的水銀和氧氣反應,以「元素的概念」錨定了現代化學第一塊房角石。英國道耳呑(John Dalton)在十九世紀初期,細心測量氣體的密度,比較氣體物質的重量,確立了「原子論」為建構物質世界殿堂的第二塊石頭。究竟拉瓦節和道耳吞的「實驗」和歷代鍊金術有何不同?「實驗」是如何成為知識的試金石? 如何使科學從玄學的滾滾濁流中脫穎而出? 科學畢竟是知識文明的涓涓清流嗎?
瘧疾的故事 花蓮慈濟大學
瘧疾以寒顫、壯熱、頭痛、出汗為臨床特征的疾病 。
瘧疾係由瘧原蟲引起的傳染病,由英國醫生Ronald Ross於血液中觀察到。
南美的原住民,發現金雞納樹的樹皮泡出的汁液,可用來對抗瘧疾。從而引起荷蘭與英國的角逐,將金雞納樹偷出栽種於印尼與印度。
而台灣對瘧疾的防治始於1946年,透過四個階段的執行,而於1965年徹底的根除瘧疾。
越戰時中國受北越請託,透過「523項目」的研究,發現從青蒿萃取出的青蒿素,可有效的抑制瘧原蟲。後續的觀察發現已有瘧原蟲發展出抗藥性,因而目前是透過「青蒿素複合療法」在進行防治。
當年負責萃取青蒿素的涂呦呦,也因此獲得今(2015)年的諾貝爾獎。
目前醫界努力的方向,是想要透過疫苗注射,去根治瘧疾。但因要針對切斷瘧原蟲的三個生活史下手,疫苗開發的困難度相當的高。
從虎克看牛頓運動定律的發生
牛頓在38歲前一直認為:月亮會穩定的繞著地球轉動,是因它朝向地球的重力,與旋轉時所產生的離心力,相互抵消,造成不受干擾而作等速率圓周運動。
直到1679年虎克來信,告知行星運動是由沿 著切線的直線運動,和一種朝向中心的吸引運動所合成,而無離心力的存在,此提示讓牛頓找到了物理學的研究鎖鑰。
虎克如何可提出當時沒有一個科學家能擁有的想法,以及牛頓如何因此而能展翅而飛,開啟了古典物理學的新視野,是一段令人動容的歷史!
人什麼時候成為萬物之靈的?
腦子明顯增大,是人類演化史最近300萬年最顯著的特色。320萬年前,生活在東非依索匹亞的「露西」(阿法南猿人),腦容量與今日的黑猩猩一樣大。
北京人的腦容量超過黑猩猩的兩倍。50萬年前,人屬物種的腦容量已進入現代人範圍。
涂林機 ─ 機器思考的分水嶺
製造出會思考的機器的夢想,至少可以回溯到十七世紀的萊布尼茲。他企圖把思考轉化為計算的觀點,啟發後世布爾等人發展出符號邏輯。
實際著手設計與製作會思考的機器,始自十九世紀英國的巴貝奇,但是他極具前瞻性的「分析引擎」卻因經費不足而未能實現。
1936年涂林提出革命性的計算機理論,使得所謂的涂林機成為今日一切通用電腦的原型。
1926,量子物理發展關鍵的一年,談波恩的機率解釋
二十世紀初,物理學開始了對於微觀世界的探索。這個量子物理的發展在1926年到達一個關鍵性的突破點。在這一年,以海森堡為代表對新觀念的激烈主張,與薛丁格所率領對古典的堅持,展開了全面的戰線。在這個關鑑時刻,波恩討論電子散射的文章是一個轉戾點,波性與粒子性的直接面對,導致了著名的機率解釋,也摧毀了古典科學一直假設的確定性。就這樣,現代的量子物理啟航,與古典物理分道揚鑣。
六十七兩采風圖及圖考:一位滿族御史所留下的重要台灣史料
六十七,字居魯,滿州鑲紅旗人。乾隆九年至十二年,任巡臺御史三年。
在台期間倩工繪製《臺海采風圖》、《番社采風圖》,另著《臺海采風圖考》、《番社采風圖考》。《番社采風圖》及《臺海采風圖》台灣皆有藏本,但皆非完本。《番社采風圖考》收「台灣文獻叢刊」,學者皆不陌生,至於《臺海采風圖考》,至2011年始由講者引入台灣。講者以ppt演示中研院史語所及台灣圖書館藏本《番社采風圖》,以及台灣圖書館藏本《臺海采風圖》;另略述近年研究兩采風圖之所得,並簡述引進《臺海采風圖考》之經過。
杜聰明的漢醫藥研究之謎-傳統醫療、科學與現代性
本演講企圖探索一組台灣醫學史上明顯的謎題:身為台灣醫學現代性領航人的杜聰明,為什麼竟會長期支持研究前現代的傳統東亞醫療?
反過來說,為什麼杜聰明堅持終生的志業,竟然持續地被視為落伍的、違反科學的行徑?
本講將首先闡明杜聰明被視為「不科學」的漢藥研究計畫,其實是他精心構想而涉及四個脈絡的研究取徑突破。在闡明這個研究計畫如何在現代性論述之下被迫變成一個眾人視而不見、語焉不詳的謎之後,我將利用這個歷史個案來反思現代科學、傳統醫療與現代性的關係。
氮的故事 — 哈柏法製氨及其影響
19世紀工業革命,造成歐洲的都市化與人口成長。糧食的增產是一大問題。其中最大問題是氮肥的供應。
智利硝石的開採及輸入暫時解決了這個問題。但到 了二十世紀初,眼看硝石的存量有限,氮肥的供應成為世界性的問題。化學家把眼光集中到空氣中的穩定的氮分子,想辦法把他變成可利用的氮肥。這個想法最早由 德國化學家哈伯解決,他利用氫和空氣的氮在高溫高壓下轉換成氨,找到了人造肥料的合成法,能夠使糧食增產。沒想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來臨了,氨也成了黃色炸 藥的來源……
欲窮千里目-伽利略與《遠鏡說》
1609年,伽利略製造天文望遠鏡,並將其對向天際,隔年三月出版《星際信使》,名滿歐洲,其觀天的消息及望遠鏡的實物很快就隨著傳教士傳入中國。
1626年,德國傳教士湯若望與欽天監官員李祖白合著的《遠鏡說》出版,此書之正文分為四個部分:
(1)望遠鏡的利用,
(2)構成望遠鏡的各透鏡、近視和遠視眼鏡,
(3)相關光學原理,
(4)望遠鏡的製造、使用和保養說明。
這次演講將介紹伽利略與傳教士們的相識、望遠鏡傳入中國、遠鏡說的內容及資料來源、以及當時中西方的光學概念和發展等相關問題。
從達爾文到拉馬克:太陽底下真的沒有新鮮事嗎?
達爾文的演化論背後有一個假設:群體中個別的變異是隨機產生的,經過環境的天擇之後才脫穎而出。
1943年 Luria 和 Dulbruck 共同設計了一個實驗証實了這一點。個體對環境的應對經驗真的不能遺傳給後代嗎?1988年Carins 對 Luria-Dulbruck 的實驗結果提出挑戰,到今天許多表觀遺傳學的研究結果告訴我們拉馬克的想法似乎也有些道理。在生物學裡,太陽底下每天都有新鮮事發生!
如何說數學故事?
在數學普及書籍和數學小說中,作家所採取的寫作進路,都是運用數學vs.敘事(narrative)的對比,從而基於數學的文學比喻 (metaphor),開展數學知識活動的有趣與有用。在本講題中,我將列舉幾個被作家所使用的(中西)數學史案例,說明這種進路的書寫大有可能的發展空間。當然,數學史始終是核心內容,一旦恰當地掌握,那麼,說起數學故事來,就會變得有趣多了。對於數學學習者來說,想要檢視你的學習成效,有一個判準,就是重述(recount)你聽來的「故事」,看看你說的是否比別人說的更加有趣!
虛幻乎? 真實乎? —談虛數的幻與真
曾對虛數困惑過嗎? 虛數有真實性嗎?
中學的幾堂關於虛數的課,你相信了?
人類花了三百年才不得不接受的”數”, 它的本體解碼了嗎?
在科幻世界裡,人們可藉額外維度以恣意穿梭於宇宙時空;而在數學世界裡,有古典名言 “連結實數世界裡兩個真理的最短路徑,是通過虛數”,並非科幻之談。我們將走一趟虛數的奇幻之旅,與史上最頂尖的數學家歐拉, 高斯, 柯西, 黎曼同遊,聽他們談對於虛數的愛與恨,品味一下 “虛數, 虛數, 多少的學問假汝之名而行”! (註: 演講少許段落有用微積分)
鍊金術的前世今生
哈利波特魔法石鍊其道何難測? 跡何難尋?
賽凱爾蘇士是鍊金術士中的狂徒還是騙子?
牛頓和波義耳竟也踟躕於隱晦的霍格華茲?
誰能數落亞里斯多德天縱英明中的錯誤和荒誕?
瞎子領瞎子?又是誰將蘇菲亞引入闇黑的淵藪?
誰又能否定先賢的睿智,卻是在哲學還是玄學?
柏拉圖、伽利略、文藝復興和物理, 科學一旦離開了數學與理性的根基, 是否注定要迷失在真理國度的邊際?
拉瓦節用雙手揭開了大自然神祕多姿的帷幔, 終得一親孕育萬物大地之母蓋婭外衣的芳澤?
亦是邂逅了雅典娜那兼具知識與智慧的靈魂?
科學、人文、數學、慈愛, 何者是地球人的文明精髓? 何者才是上帝的終極語彙?
早期希臘科學:從泰利斯(Thales)到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人類科學文明源自古希臘人,因為他們最先嘗試用自然主義的方式解釋自然現象,開創了對科學理論進行理性討論的活動。我們將介紹從泰利斯起,歷經畢達哥拉斯、柏拉圖、公元前4世紀的天文學家們,直至亞里斯多德等所發展出的科學輪廓。
科學史:一個愛好者的經驗談
科學史涵蓋「科學」與「歷史」,而「科學」的內容包羅萬象,研究任何對象的「歷史」也是要有相當的史學訓練。
王孟亮教授的研究教學主要是病毒學和生物化學,但也常閱讀有關科學史的文章及科學家的傳記,因此,他也在一些雜誌, 期刊發表又淺又短的一些「極短篇」,就像王教授自己所說:「我只是像 random walk 一樣,在文字的世界 random browsing (東看看,西看看,放牛吃草)。」
科學家的生計:職業科學家的誕生
在歐洲,職業科學家很晚才出現。英文「scientist」這個字在19世紀上半葉出現,職業科學家如 Thomas Huxley (1825-1995) 卻不願意使用,因為那時「職業科學家」還沒有穩固的社會地位。直到20世紀一次世界大戰後,職業科學家才逐漸變成我們熟悉的模樣。
學科學的「文字障」:以演化論為例
由王道還研究員帶來學科學的「文字障」:以演化論為例。為什麼我們將達爾文的「The Origin of Species」翻譯作「物種原始」?
王道還研究員將以此為例,針對科學的「文字障」,解說「文字運用和翻譯」在科學學習和科學史的妙趣。
愛因斯坦如何發現狹義相對論
一般入門教科書或科普書籍在介紹狹義相對論的起源時,往往從 Michelson-Morley 的光速測量實驗講起:首先,Michelson 和 Morley 量不到地球相對於以太的速度,這個結果違逆了大家的期待,為了處理這個矛盾,物理學家提出種種不能全然令人滿意的方案,只有在愛因斯坦於1905年提出狹義相對論後,一切的問題才圓滿解決。
高涌泉教授將在演講中說明這樣的敘事忽略了某些極為有趣的歷史面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