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18-6】發現新大陸2.0 ──小天體的探索之旅

■太空任務是了解小行星形狀和大小最直接卻也是成本最高的方式。當小行星構接近地球,天文學家能用電波望遠鏡或自適應光學技術(藉以消除大氣擾動)來觀測小行星的形狀和大小。否則,我們只能依據小行星反射的可見光亮度來估計其反照面積而得知其大小,其中需考慮小行星的反照率及距離。而小行星的質量只能透過多體系統(人工的與天然的)量測。得知小行星大小與質量便能計算其整體密度。目前已知的小行星體密度都小於其組成物質,懷疑其內部結構為瓦礫堆模型,即小行星由許多小碎塊所組成,碎塊中有許多空隙與孔洞,因此有著較組成物質低的整體密度。

Read more

【人物專訪】10679小行星──訪章展誥博士

在太陽系中,已被天文學者編上號碼的小行星有六十幾萬顆。這當中編號10679的小行星,於今(2017)年4月在三年一度召開的小行星、彗星、流星國際研討會(ACM 2017)上,由國際天文學會(IAU)宣布命名為Chankaochang—章展誥小行星。沒錯,這顆小行星便是以本次演講的講者,國立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的研究學者章展誥博士之名命名,以表彰他在小行星領域的研究貢獻。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