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29-5】衛星遙測科技在環境監測之應用策略與挑戰

第29期「探索」系列講座「The New Ocean——太空時代再起」第五講邀請到中央大學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主任林唐煌特聘教授,為我們解答衛星遙測技術的興起與全球環境變遷之間的關聯,並詳細介紹衛星觀測三種頻譜——可見光、紅外光和微波的應用原理,還有它們在民生上、都市規劃上和軍事上的應用實例。接著,也會分析目前衛星遙測技術所面臨的各項限制與挑戰,以及點明未來可期待的發展方向。最後,林主任也申明衛星遙測科學研究對臺灣的重要性,期許研發團隊們能夠發展出關鍵技術,幫助臺灣站上這波太空時代浪潮的浪頭。

Read more

熱死寶寶了——氣候變遷下的地中海毛毛蟲

氣候變遷最早於 1980 年代提出,累至今日的影響,不僅人類有感,各個生態系及動物也受到嚴重波及。2022 一篇《Scientific Reports》期刊研究指出,歐洲氣候較為溫暖的地中海地區,蛾類多樣性同樣受到極端高溫的影響,其多樣性會隨著年均溫上升而下降,夏季處於生長期的幼蟲,影響尤其明顯。氣候變遷不僅讓寒帶地區的物種滅絕,連溫暖地區的生物也受不了——到最後,這個地球沒有任何贏家。

Read more

少用水就不怕缺水?水足跡與水正義的探討(下)

前陣子爆出政府機關計劃將翡翠水庫上游南勢溪的水引到石門水庫,以強化西部地區的供水,但是因爲政府機關沒有妥善地告知附近部落,引起當地人的反對,認為這樣的措施會影響到他們農業用水的供應,有違反《水利法》第18條訂定「優先保障民生及農業用水」的嫌疑。這樣的難題,從水足跡的角度要如何解讀呢?

Read more

高粱如何在乾旱環境一枝獨秀?

因氣候變遷,世界各國的農民都面臨缺水、土地退化與汙染等危機。高粱(Sorghum bicolor)是許多乾旱國家重要的作物,由於其優異的抗逆境能力,亦有「駱駝作物」的美名。有研究成果顯示,高粱的抗旱能力,除了過往了解的機制外,還可能與土壤中的矽相關。後續的多項研究亦證實,在作物的土壤中添加植物可吸收的矽肥,可以減輕環境及生物造成的壓力⋯⋯

Read more

少用水就不怕缺水?水足跡與水正義的探討(上)

今年夏天侵台的颱風少之又少,除了放不到大家期待的「颱風假」之外,更嚴重的是「缺水」的問題。慢慢有地區開始限水,在物價「漲」聲響起的時期,限水無疑讓民生更加艱難。其實不只有台灣,世界各地因極端氣候而經歷乾旱、洪水的消息時有所聞,大家都在跟野火、低水位、作物欠收爭鬥,同時,穩定、可用的水資源越來越稀少。究竟是不是少用水就不怕缺水了呢?答案恐怕不是那麽簡單!

Read more

明日的咖啡:氣候變遷下,極具潛力的咖啡物種們

極端氣候將導致咖啡產業產生衝擊,而尋找具備氣候韌性(Climate-resilience)的咖啡物種,被認為是減緩氣候災害威脅的其中一種方式。目前地球上被發現的咖啡物種共130種,其中許多物種有抗病蟲害,對乾旱及高熱擁有適應力的特性,而根據邱園研究員的研究,莫三比克微果咖啡、贊奎巴利亞咖啡,以及狹葉咖啡等,都有相對高的環境耐受性,對未來的咖啡產業而言,深具潛力⋯⋯

Read more

古漢字中的「象」與「為」字以及古代中國環境變遷下的大象

從 2021 年中國雲南西雙版納野象北遷事件談起,講述中國古代的大象、與象有關的商周時期考古文物、甲骨文的「象」與「為」字、中國大象在歷史時期逐漸退居西南一隅的原因,同時介紹近年有關中國史前與歷史時代早期漫遊於北方的大象可能不是亞洲象,而是古菱齒象的新論點⋯⋯

Read more

氣候變遷如何推動西南亞狩獵採集者轉向農業定居生活

以色列研究團隊根據該國北部呼拉河谷出土的植物遺跡,重建當地距今20,000至10,000年間的氣候模型,指出當地在新仙女木期氣溫、降雨的劇烈波動,是導致游獵採集者轉向農業的主因。當時的平均雨量僅較今日水準略低,且全年分布平均,仍有利於植物的生長,游獵採集者全年仍有充足資源可供攝取,對生活周遭資源的熟悉也為下階段的馴化發展帶來契機。

Read more

復活節島的社會崩潰迷思

透過貝氏推斷統計,美國賓漢頓大學研究團隊認為復活節島過去的人口在接觸歐洲人之前不曾出現大幅減少的崩潰現象,而是在登島後便持續穩定成長,不受環境氣候變遷影響。儘管島內確實曾出現大規模森林砍伐,但森林的砍伐其實是長期行為。統計結果顯示在接觸歐洲人之前,復活節島的人口應該是數千人,而不是歐洲紀錄裡的少於千人。復活節島島民懂得在環境氣候變遷下採取各種適應策略成功克服逆境。他們的環境適應可作為當代社會之借鏡。

Read more

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流速持續減緩中,未來可能嚴重影響全球氣候

維持全球海溫與氣候系統穩定的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流速自1950年開始已逐漸衰弱,若情況持續,在下一世紀到來前將達環流能夠穩定運行的臨界值,屆時全球可能出現毀滅性天氣,北美、歐洲將出現顯著降溫與長達數十年的極度低溫,北美東岸海平面也將上升、西歐則會面臨更為頻繁的劇烈天氣。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過去曾停止運行,造成區域性氣候改變。影響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文明發展的的新仙女木期(Younger Dryas, 10,800-9600 BC)全球寒化現象便可能與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的變化有關。

Read more

森林大火喚醒地底的陳年碳存

八月,亞馬遜森林熊熊燃燒的大火逐漸吸引了全球的目光。我們都知道在氣候變遷的影響逐漸浮現的時代,保持森林的規模對於控制二氧化碳濃度的上升趨勢相當重要,森林上層能夠透過葉片行光合作用,捕捉大氣中二氧化碳,除此之外,底層的土壤有機質也扮演著大型碳匯(Carbon Sink)的角色,儲存著那些被捕捉到的碳,當森林野火一發不可收拾,碳儲存的功能便會遭受威脅。

Read more

熱島效應的解方

又來到讓人好想一直躲在室內的炎炎夏季,如果你覺得今年似乎變得更熱了一些,那麼你並不孤單。歐盟資助的哥白尼氣候變遷服務(Copernicus Climate Change Service)指出,今年六月打破了2016年所創下的歷史紀錄,成為有紀錄以來全球最熱的六月,若僅考慮歐洲地區,更是硬生生的比三十年平均溫度還要高上攝氏兩度,這個盛夏就從破紀錄的六月展開。

Read more

旅行的足跡:飛機雲和氣候變遷

發呆看著天空的時候,常常能看到各式各樣的雲,雲層的存在將部分太陽輻射反射回太空,減少進入到大氣層的短波輻射,同時含有大量水分的雲層也會吸收地表向上的長波輻射,阻止它們輻射回太空,一來一往影響著大氣層的能量平衡,說起來這些輕飄飄的雲對於水循環和氣候的影響可是舉足輕重。在這篇文章裡要討論的飛機雲,或者說伴隨著飛機尾流產生的凝結尾,也是雲的一種,性質上是線性的冰晶雲。

Read more

2016年度科學界大事記

■對於科學研究者來說, 2016 是動盪不休的一年。不過儘管如此,還是有些很了不起的成就,比方說直接偵測到重力波,太空事業穩定佈局,以及人工智慧大勝人類棋王等等;另外像是氣候協定、茲卡病毒疫情、 CRISPR 專利大戰等等,也都頗有話題性。且讓我們回顧過去這一年裡,值得記上一筆的科學頭條故事。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