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醫療居家照護機器人的發展與應用

據估計台灣在2060年時,幾乎每位青壯年就要扶養一位年長者。高齡化社會的來臨,凸顯長照制度的不足:我們是否有足夠的人力、醫療資源、醫師或甚至是護理師,來照護這些長者呢?幸運的是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工智慧在醫療上的應用,已經越來越多元。

Read more

機器人也能假好心——同理心如何展現?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為了促進更好的社會關係,在進行社交行為時,若能具有一定程度的同理心,將更能在人際互動中如魚得水。人類的心智化(mentalizing)能力幫助我們從手勢、臉部表情、凝視方向等資訊中推論他人的想法、感受和意圖。然而,在現今這個科技發達的社會,科技已經「具象化」成機器人的型態。在科技具象化之後,我們人類將如何看待這些長得像人的科技呢?

Read more

機器人如何在社群平台興風作浪?

■2018年,「misinformation」獲選為一線上字典網站的年度代表字,這個單字有個很相似的親戚「disinformation」,乍看之下讓人有些傻傻分不清楚,很容易混淆。
從字義上來看,「disinformation」指的是「被故意散播容易誤導、或是含有特定偏見價值觀的資訊」,簡單來說就是所謂的惡意訊息,是個蠻嚴肅的字。相較起來,「misinformation」的意思就寬鬆許多,指的是「被散播的虛假訊息,無論傳播者是否有特定意圖」,或許可以把這個詞翻譯成所謂的「流言」。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模仿遊戲」有趣嗎?

■從涂林測試到擬真機器人,從預設嬰兒心智到研究動物行為,擬人論對於科學的影響所在多有。然而我們把動物看成具有心智,以至於如今嘗試打造有智慧的電腦或機器人,會不會只是人們在強迫動物和電腦,進行一場「模仿遊戲」?

Read more

什麼?機器人也能用印的?

■機器人總是給人冰冷堅硬的印象──鋼甲取代血肉,面對外在的刺激感應,機器人絲毫怎麼不靈光。如今,利用日益純熟的3D列印技術,機器人的肌膚也能被靈活地「印」出來,賦予了它更多元、更貼近人體的感知系統。以後跟機器人握手,或許它就能感受到我們的「力道」與「溫暖」,並自然而敏銳地回禮,讓握手的節奏不再那麼生疏僵硬。

Read more

川普以外最狂公民?——機器人索非亞的身世之謎

■「索非亞,你想摧毀人類嗎?拜託說不。」
「好,我將摧毀人類!」
就在去年,曾揚言摧毀人類的機器人索非亞(Sophia)一舉獲得了沙烏地阿拉伯的公民身份,不免引發更多人的疑問:機器人能否擁有公民身份?機器人的公民權利界限又在哪裡?機器人可不可能打算消滅人類?

Read more

【探索17-8】機器能有意識嗎?

如果機器能藉由不斷輸入資料而學習、成長,會不會有一天終能演化出如人般的意識呢?在一味擔心此問題以前,黃從仁老師提供我們一套切入的角度,將目前多數人認為的意識分為「清醒意識(wakefulness)」、「知覺/認知/動作/情緒意識(awareness)」和「自我意識(self-awareness)」三部分討論,在分別的操作型定義規範下討論目前機器發展的程度。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