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或生氣?將情緒辨識技術導入適合高齡者使用的聊天機器人

情緒辨識技術和聊天機器人如今各自已經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另一方面,面對高齡化社會的到來,高齡者們的心理及生理照護需求也不斷地升高,因此研究者們便開始思考,該如何應用科技補足這塊勞務需求及供給的缺口。將具有情緒辨識技術的聊天機器人導入高齡照護現場,可能就是解決方案之一。

Read more

感到「緊張」還是「興奮」?智能手錶上的情緒偵測如何影響情緒解讀?

隨著智慧手環與智慧手錶的普及,我們多了一個新管道了解自己的生理與心理狀態,智慧手錶偵測我們的心跳、血氧含量變化、步行里程數等等,除了直接將這些生理訊號以精簡易懂的視覺效果呈現給使用者看之外,也有越來越多智慧手錶的應用程式主打可以根據這些偵測到的生理訊號辨識及預測我們當下的心理感受,像是感到壓力、緊張、興奮、開心、低落。當我們被智慧手錶告知自己感覺到什麼情緒時,藉由智慧手錶轉譯的資訊會如何影響我們理解自己的心理狀態呢?

Read more

內容策展演算法如何影響我們看待失去的伴侶關係?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曾經在臉書上或是iphone手機上突然看到前女友或前男友的相關訊息,看到之後原本平靜的心又開始有點起伏?當我們還在一段關係裡面的時候,可能會用手機記錄很多共同的生活,會在社群媒體上分享兩人的生活,也可能會共享彼此的社交圈,互相認識彼此的家人或朋友,當關係穩定發展的時候這些紀錄都是美好的紀念,但是當我們沒有緣分跟對方繼續這段關係的時候,這些留在手機上或社群媒體上的共同回憶如果被內容策展演算法介入,在我們分手後的某一天,臉書突然提醒你:今天是跟對方認識八年的紀念日,或是:兩年前你跟她/他一起在某間餐廳打卡。當你好不容易從分手的混亂平靜下來的時候,臉書的提醒對你有什麼影響嗎?

Read more

不實資訊如何趁我們線上購物時被散播開來?

自新冠肺炎爆發開始,各種關於到底要怎麼戴口罩、判斷症狀的依據或是接種疫苗到底有沒有幫助的資訊紛紛在社群網絡上散播開來,不實資訊在社群媒體上散播已不是新鮮事。不實資訊除了透過社群媒體散播開來之外,在現今幾乎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線上購物平台上,有沒有可能是另一個加速散播不實資訊的溫床?

Read more

我們在線上平台的一舉一動如何被分析?

我們每天都會在各種不同的線上平台獲取資訊(Youtube, Wikipedia),或是在臉書或PTT這類線上社群上跟別人互動,在這些不同的線上平台中,裡面的不同功能多少都經過一些測試或參考人機互動的研究結果而設計成。這些線上社群的設計者們是如何透過不同的測試方法來為每一位使用者推出好用的功能以至於我們離不開這些好用的平台?研究者蒐集這些資料的目的除了商業用途之外還有什麼?

Read more

未來工作型態:從疫情下大規模遠距實驗中一窺未來遠距合作的新可能性

過去一兩個月以來因為疫情開始在家工作之後,原本習慣每天進辦公室的上班族突然從面對面合作轉變為全遠距的工作型態,讓很多人措手不及。遠距在家工作為什麼沒有想像中容易?在家工作對我們與同事的合作關係帶來什麼影響?透過這場大規模遠距實驗,我們一起思考疫情後未來的新工作型態。

Read more

媒體識讀新能力:你能辨別合成的假影片嗎?

市面上有許多有趣的變臉或換臉APP,像是FaceApp,可以讓我們上傳自己的照片後讓系統把我們的面貌從男性變女性、髮型由短變為長、面容由老化變為年輕,甚至是把自己的臉完全變成另一個人名人的樣子。這些變臉的效果仰賴的是電腦視覺來辨識一個人的臉部細節,接著再仰賴電腦圖學的技術合成與改變原本臉上沒有的細節,像是長出鬍子、皺紋、去除斑點等。當這些技術越來越成熟的時候,除了被應用在一些有趣的美妝APP上供大家娛樂之外,近年來也越來越多人透過「深偽技術」把不同人的臉移花接木來製作假影片,進而操弄大眾的情緒和政治意向,甚至是成為性暴力的工具。在這真假難分的花花世界裡,我們有能力判別合成影片嗎?

Read more

社群媒體上憂鬱與孤獨的痕跡

我們每天都在社群媒體上留下許多數位足跡,像是在朋友的臉書上按讚,在朋友圈貼文底下留言,或是在自己的IG帳號上分享生活照。特別是當受新冠病毒疫情影響,我們幾乎大部分活動都在線上進行,讓各種社群媒體上充滿著豐富的個人化資訊,這些豐富的數位足跡除了能夠讓廣告商精準投放廣告之外,還有什麼有趣的用途嗎?

Read more

如果鏡子能夠辨識我們的表情會如何?

鏡子是大部分人每天生活都會使用的工具,我們仰賴鏡子來確認自己的模樣是不是理想、夠不夠整潔,不過大家有沒有想過單純只能反射自己面貌的鏡子如果能夠結合現代數位技術,鏡子還能帶來什麼其他意想不到的用途呢?

Read more

你也對韓國AI女團的MV感到恐懼嗎?

不久前韓國推出第一個AI女團-Eternity [9],宣稱所有影像內容都是由人工智慧技術合成的影像,但看了他們的MV之後,可能有不少人會對裡面似真非真的偶像人物產生一種恐怖驚悚的感覺,特別當畫面特寫放在她們的臉部表情以及空洞的眼神時,不舒服的感覺特別明顯。為什麼我們對真人女團的喜愛換到AI女團上就變成了恐懼呢?

Read more

你真的熟悉所使用的工具嗎?

隨著機器學習模型的應用範圍越來越廣,也就不可避免地對我們的生活造成或多或少的影響,甚至擴大原本就存在社會中的歧視或給出不公的預測結果,深入了解模型的內部運作也就有其必要性。然而可解釋性的相關研究相當困難,即使已有許多工具與套件可供使用,但研究人員能否正確解讀這些工具所提供的數據也是一大問題。

Read more

機器人也能假好心——同理心如何展現?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為了促進更好的社會關係,在進行社交行為時,若能具有一定程度的同理心,將更能在人際互動中如魚得水。人類的心智化(mentalizing)能力幫助我們從手勢、臉部表情、凝視方向等資訊中推論他人的想法、感受和意圖。然而,在現今這個科技發達的社會,科技已經「具象化」成機器人的型態。在科技具象化之後,我們人類將如何看待這些長得像人的科技呢?

Read more

機器人不懂你的心,但你懂「它」的心嗎?

■隨著高齡化社會的到來,人類有越來越高的高齡照護與醫藥需求。機器人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成為了未來的明星科技,它被期待能提供個人協助、社會照顧、認知治療等高齡照護服務。而為了促使人類與機器人之間有更好的互動,要讓這些「機器」進入到人類日常生活中,我們需要的是像人一樣、具有社交互動能力的機器人。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