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傳統染藝到時尚光電科技,人類把色彩運用到極致,無可否認合成染料在其中的貢獻,然而,時有合成染料的禍害被報導,讓人不禁有回歸自然的想法。不過,不管天然還是人工,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我們應該從中找到兩者的平衡點。
撰文│張思遠﹝畢業於台大財金系,現為台大科法所研究生。﹞
色彩的來源
在漆黑的夜裡,伸手不見五指,這個時候,我們最需要的是甚麼?是打火機?還是手電筒?準確來講,是光。我們所說的「光」,通常是指肉眼能夠辨析的「可見光」,可見光主要來自天然的太陽光以及人造的日光燈,牛頓就曾經利用三稜鏡把穿過的太陽光,折射出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可見光,物體本身會對於這七種顏色的光存在著「偏好」,入射光線會被物體選擇性吸收,沒有被吸收的,成為肉眼所覺知的色彩,對光沒有偏好的物體,如果是把大部分的光反射出去,就會呈現白色,如果是被大部分的光穿透過去,就會無色透明,而無差別偏好的物體,會把大量的光吸收進去,因此呈現黑色。也就是說,我們所看到的,其實是物體所「厭惡」的。
三稜鏡實驗的逆向操作,可以把七種顏色的光,複合成為白光,但七種顏色的顏料,混合後會得到黑色顏料,出現截然相反的結果,因為兩者運作機制各異。顏料本身並不是光源,只是依靠反射可見光,讓人的肉眼感知到顏色,顏料由於各有所好,因此有不同的顏色,而各有所好的疊加,就是無差別偏好,所以呈現黑色。染料的製作就是運用了相同的原理,可能連製作者自己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