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探索講座以「發生、錯生、重生與再生」四大主軸,帶您一覽生命領域中,令人驚奇的種種層面。首先我們從精卵結合的「發生」開始,探討胚胎的發育過程,說明現代生物學對此有何見解;緊接著順勢討論「錯生」,也就是自古以來人類始終很在意的先天性缺損現象,檢視其現今概況與發展。
人人聞之色變的癌症,就生理學看來,不過就是體內某種高度演化的細胞不斷迅速「重生」,我們能否從這個角度切入,找到致癌機制並加以預防?至於人體無法「再生」的部位,我們透過移植嘗試解決問題,醫生們又是如何調節棘手的免疫反應?
打從生命孕化的那一刻起,就充滿了各種驚奇,同時也產生了各種問題。在經過「命孕交響曲」的洗禮後,你會發現生命就是一場奮鬥,而生命科學或許就是一本指點迷津的攻略本。
本系列的主題是:「發育的奧秘」。發育是細胞形成組織,再形成器官,眾多器官集合成一個生物。每個生物,每個器官,都有其固定的大小,形狀,構造。重點是大小,形狀,構造要正常,才會有正常的功能。這個過程就是「發育」。就像水泥,磚塊,沙石,木材一定要形成牆壁,屋頂,門窗,最後成為一間可以居住的房子,否則水泥,沙石,磚塊,木材不會有居住的功用。生物學裡面最深奧的,不是癌症學,就是如何形成構造旳「發育生物學」了。
發育過程若出錯,生物的結構,形狀,大小,功能,就出現異常,在人類,就是「先天性缺損」。在新生兒約有3%會有主要的先天性缺損,如果包含比較輕微的先天性缺損,則可達14%。其原因包括,染色體異常,單基因異常,而以多因素異常居大宗,也就是基因和環境交互作用所致。
目前,由於產前診斷科技的發展和普及,許多先天性缺損在產前就可發現。原則上若是出生後可以治療的,可在出生後給予適當的治療,若是不能治療的,可以選擇中止姙娠。
本講將介紹台灣的先天性缺損狀況及產前診斷的發展。
2016年10月15日(六) 14:00
臺灣大學思亮館國際會議廳(同步網路直播)
http://case.ntu.edu.tw/ex/embryos/
https://www.facebook.com/CASExpl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