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與實作課程的設計形成,其實來自老師原本就有的專業知識或者說根本就是科學教師原本的DNA,簡單說來,每位自然科學老師其實都天生自帶探究與實作模式。 就像老師試圖要使用探究與實作教…
Read More分類:◎十二年國教
陳竹亭:三談「教育傳播」
自從2005年國科會積極推動科普和科學傳播計畫以來,國內科普與科傳活動的人才、工作、計畫、結果的確是翻了不只兩翻。活動的人次、頻率、種類、創意、內容都有如雨後春筍的成長。但是除了少…
Read More陳竹亭:再談「教育傳播」
容我再闡述一些創造新教育思維和新學習行為之「能見度」的概念! 目前臺灣教育不論在大學或中學推動教學創新都可能窒礙難行,不是沒有錢,有心的教師人數雖然不算多,目前跳出來的又多有精英志…
Read More【謝宇程 專欄】教學型大學該多重視「研究」?– 加州高教系統的啟示(三)
【謝宇程 專欄】正確或錯誤的「大學多元化」– 加州高教系統的啟示(二)
學校怎麼錄取學生?什麼樣的學生沒有資格留在學校,什麼樣的學生不能得到畢業資格?這些問題決定了學生在高中階段如何準備,在大學階段會如何安排時間與心力。 加州高教體系對學生資格的方式,…
Read More【謝宇程 專欄】「教學型大學」指的究竟是什麼?– 加州高教系統的啟示(一)
多年來,教育部將高教體系分類為:「研究型大學」以及「教學型大學」。文書上說盡表面話,聲稱兩者會受到一樣的重視,但各大學心裡都是這樣想的:「教學型」意味著比較差、地位比較低、比較難升…
Read More【謝宇程 專欄】劍橋大學,給落榜學生的一堂課
三部曲─共備、觀課與授課 / 藍偉瑩
教育改革首重的是願景與哲學先行,當願景取得共識,哲學觀相同時,實踐的活動才能進場。如果107課綱的推動,大家不能理解觀議課的意義,那這樣的活動注定流於形式。 理想的學校願景是以學習…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