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校知識走出象牙塔,成為真正能用可用的生活技能。 學校教育在規模制度下,教學走向分工專業發展是必然的趨勢。但專業分化後如果只專精於領域知識,則必然持續走向學術化,這樣的教育模式就…
Read More分類:【教育理念】
【謝宇程 專欄】品質好不好,誰說了算? — 加州高教系統的啟示 (四)
日前和一個溫和而認真的年輕教授談起「教學評鑑」,讓學生提出建議,督促教師提升教學品質。這位教授的態度立刻顯得不安、防衛、緊張,像談起懷怨分手的前女友。「讓這些不懂專業,也不懂教育的…
Read More陳育霖:學生學習教育專業科目或者物理教育的目的
學生學習教育專業科目或者物理教育的目的是, 瞭解學理上學習者應該如何有效率地學習物理學,知道學習歷程的來龍去脈,學著如何教會自己,第一個受益者就是修課者自己本身。 學習呈現並改變受…
Read More陳竹亭:學科主義的上流與下流
臺灣的社會千瘡百孔。在嗜腥媒體的搜索下,最近的衰風吹到補教界,引起朱大俠質問,「為什麼我們的正規教育是如此的普遍不足,以致於逼得那麼多孩子要去「補充」學習?」這段話又引發一些對補習…
Read More陳竹亭:資優教育的兩難—Have Fame or have Life? That is a question!
「天才的禮物」(Gifted)是一部單純的教育片。由飾演美國隊長帥帥的Chris Evans領銜飾Frank Adler。在數學天才的妹妹自殺後,依妹妹遺願,帶著七歲的姪女Mary…
Read More陳育霖:自然科學探究與實作超級微課程設計
探究與實作課程的設計形成,其實來自老師原本就有的專業知識或者說根本就是科學教師原本的DNA,簡單說來,每位自然科學老師其實都天生自帶探究與實作模式。 就像老師試圖要使用探究與實作教…
Read More陳竹亭:三談「教育傳播」
自從2005年國科會積極推動科普和科學傳播計畫以來,國內科普與科傳活動的人才、工作、計畫、結果的確是翻了不只兩翻。活動的人次、頻率、種類、創意、內容都有如雨後春筍的成長。但是除了少…
Read More陳竹亭:再談「教育傳播」
容我再闡述一些創造新教育思維和新學習行為之「能見度」的概念! 目前臺灣教育不論在大學或中學推動教學創新都可能窒礙難行,不是沒有錢,有心的教師人數雖然不算多,目前跳出來的又多有精英志…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