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晚期的「雞」字與中國古代家雞的起源

商代晚期金文與甲骨文早期字形的「雞」字是一隻雄雞的象形,大多有著聳立的雞冠與張開的喙,這樣的字形可能因容易與其他鳥類字形相混,後來便改為从奚聲的形聲字。商代晚期的雞字與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雞骨是中國華北在距今三千多年便有雞的最古老證據,但這對於中國古代家雞的起源研究幫助不大。學界過去對家雞的起源有單元和多源說,今多認為應是起源於與其外表最為相似,且在交配後仍具繁殖能力的紅原雞 (Gallus gallus),可能是通過一次或多次馴化而成為家雞。最新研究指,出家雞應是源自紅原雞滇南亞種,馴化地應是東南亞北部至南中國一帶,家雞的馴化可能與稻米與小米農業在距今4500年進入東南亞北部有關,但家雞的確切馴化時間仍有動物考古學方面的疑議。

Read more

甲骨文的「來」與「麥」和中國小麥的身世之謎

甲骨文的「來」字是小麥的象形,但在卜辭中多被假借而失去本義。古人原期望在「來」字下添一個象腳步的倒「止」形,新創用以表真正往來、來去的會意字,反而最終成了表小麥的「麥」字。小麥對中國而言是一種外來作物,古人可能是藉此特點引申「來到」作為造字創意。小麥傳入之初中國已有成熟的粟、黍、稻作農業生產體系而無足輕重,但在商周時期漸獲推廣,並於漢代廣泛種植,最終在中唐時期後漸取代北方的粟作農業,形成南稻北麥格局。小麥傳入中國的確切時間大約在龍山時代,路徑則主要有三種看法待釐清。

Read more

浙江田螺山遺址發現鵝在中國的最早馴化證據

中、日合作團隊根據浙江田螺山河姆渡文化時期的鵝骨進行組織學、地球化學、生化和形態學分析,推測當地年代距今約七千年的鵝為馴化種。在雞於中國的馴化時間與地點尚未明朗情況下,鵝可能是中國已知最早馴化的鳥類。當時的河姆渡文化人群馴養鵝可能是為了同時滿足對肉和骨工具材料的需求。

Read more

貓咪從何而來?

數千年來,人類養貓的主要是因為牠們是捕鼠高手,可以保護糧倉內的農作物或船上食物。要到相當晚期人們才開始對貓咪的外表產生興趣。大約14世紀,土耳其西部出現皮毛呈虎斑狀的家貓,而這種毛色源於基因變異。顯示人類在跟貓咪共存了多個世紀以後,才開始育種家貓,使牠們有特定外表或行為。

Read more

玉米如何征服世界?

玉米原產於中美洲墨西哥的特瓦坎谷地(Tehuacan Valley),為一年生禾本科草本植物,也是全世界總產量最高的重要糧食作物。目前的許多證據都支持玉米大約在一萬年前自大芻草(teosinte,蜀黍)馴化,但是當我們把大芻草與現代玉米放在一起看的時候,很少人能夠聯想到它們之間的關係!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