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史日誌】1956年7月20日:微中子的發現

科學研究的突破與發現總是循著脈絡環環相扣。有了貝克勒在1896年歪打正著發現鈾鹽的放射性,才開啟了後續一連串對於輻射、核能、帶電粒子射線等的研究。而在研究β衰變過程中,離奇地出現了違反角動量守恆的現象,包立於是大膽提出了有種質量極小的粒子被釋放出來的假設,而後費米又進一步完善假設,提出費米β衰變理論,「微中子」以傳聞中的幽靈型式首次被大家認識。而這隻幽靈在隨後的二十年當中,不斷透過各種實驗結果證明自己的存在,但始終無法見到它。直到1956年7月20日,瑞恩斯與科安將氫靶放置在原子爐附近,透過液閃爍偵檢器偵測光子信號間的關聯性,確定了微中子真實存在,讓這個「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神祕粒子被科學界接受。

Read more

超新星SN 1987A(下):30年貢獻

超新星SN 1987A爆發至今已經30多年,這段時間天文學家們持續地向它學習各種天文知識。除了幫助我們修正了恆星演化的模型以外,我們還觀測到了神奇、美麗的環。另外在爆發當時還發射了超級大量的微中子,讓微中子天文學有了更好的發展與成果。最後,依據模型,天文學家們認為SN 1987A爆發後,裡面會有一顆中子星。在努力了30多年的觀測後,最近科學家好不容易從中找到了一些中子星的跡象。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