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墨烯與它的好朋友——六角硼氮

白石墨稀 (h-BN) 作為石墨稀的好朋友,不只與石墨稀有相似的特性,還能使石墨稀有更卓越的表現。h-BN具有高硬度、高彈性和高導熱性,並擁有優異的化學穩定性和抗氧化能力。h-BN絕緣的特性可作為原子級的能障,被視為應用於量子穿隧元件的理想材料。此外,它在電子元件製造中可作為堅固的保護層,防止侵蝕。作為石墨稀的基板材料,h-BN的結構與石墨稀相似且表面平坦,能提升石墨稀的導電性達三倍之多。然而,製備高品質的h-BN需要在高溫和高真空的環境下,科學家們正致力於開發新的製程方法以實現商業化生產。

Read more

【SDG 7】氧化鋅讓科技開發與永續綠電同時存在

酷暑即將來臨,在戶外是否開始擔心烈陽帶來的肌膚問題?在室內打開冷氣又開始煩惱電費太高,使荷包大失血。其實,這兩個問題可能有一個共通的解方—— 氧化鋅。具有隔絕紫外線的功能,同時也能抗炎和殺菌。此外,氧化鋅還是太陽能科技中極具潛力的材料,因為它能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為地球永續盡一份心力!

Read more

驚艷視覺、精準呈現?QLED 量子點電視

量子物理、量子糾纏,不少與量子有關的酷酷名詞充斥我們的生活,不僅如此,隨著影音串流平台的發展,越來越多人講究顯示器的品質。量子點電視(QLED)成為許多影視消費者熱愛的產品,它宣稱能夠精準控色,且能發射色彩更鮮明的影像,究竟量子點電視是廣告噱頭還是真有其事呢?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Read more

水漬!不僅是日常小麻煩,更是半導體製程的大敵人

水是清潔中最重要的元素,它能溶解髒汙、帶走顆粒。自己洗車過的人都知道,殘留的水份若不盡快擦乾,反而使車子看起來更髒?其實是因為水裡頭的礦物質沉積在車身表面。在半導體製備的清潔過程中,水一樣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更高的要求,水中的礦物質對於奈米級的材料,簡直是龐然大物,需透過多道手續除去水中的礦物質,並以氮氣迅速吹走殘留的水,才能確保最終的電子元件效能不受影響。

Read more

電子也走單行道?金屬與半導體的奇妙互動

現代科技帶給人們生活的便利不可勝數,許多科學家投身半導體科技領域。半導體與其他物質的交互作用可以產生豐富的應用,半導體碰到金屬時會形成蕭特基能障,再透過外加電壓調整能障大小,可以使電子單向通過,使電子電路產生整流的效果,若選擇合適的金屬與半導體作連結,則可以形成歐姆接觸,幫助科學家更精確地探索半導體的導電特性。

Read more

一「矽」之間,半導體代言人走下神壇?

半導體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絕大部分科技產品都是由半導體製成,而半導體中最具代表性的材料便是「矽」。矽是地球含量最多的元素之一,因它獨特的物理性質,包含單晶結構及容易形成二氧化矽,豐富了半導體的應用,開啟了人類的「矽時代」。但在追求更高運算速度的時代中,矽不再能夠滿足人們的需求,因為矽是個又胖又怕熱的元素,電子在矽中有著過大的等效質量,使得電子無法在矽中間快速的穿梭,且當電子產品溫度提高後,電子便會在矽裡頭大塞車⋯⋯

Read more

從全自動化製造邁向智慧製造

台積電以半導體代工製造服務為核心,自1987年創立後,台積電創立的專業分工合作模式,重新定義半導體產業的商業模式,因具有先進技術、卓越製造和客戶夥伴關係,三位一體的競爭優勢,奠定台積電在全球半導體產業的領先地位。在智慧製造的潮流之下,台積電也積極投入智慧工廠,透過持續的研發與資訊系統整合,目標由全自動製造精進到智慧製造,可望再次創造新的半導體製造里程碑。

Read more

新一代製程的關鍵:13.5奈米的「極端」紫外光

■從1990年代至今,半導體界持續使用波長為248奈米和193奈米的光源製造電子元件。這段期間科學家和工程師不斷挑戰物理極限,使用相同的波長製造出更精細的元件,至今已經超過二十年。然而,半導體從1997年的250奈米節點到2018年的7奈米節點,很難再繼續微縮了。為了製作更小更快的電子元件,半導體製程需要波長越短的光線。下一個世代的半導體將會使用全新的光源:波長為13.5奈米的極端紫外光。

Read more

【積體電路60週年】施敏與浮閘記憶體

■半導體界有名的華人,大家多半想到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但半導體界具影響力的華人並不只他一人,本文將介紹另一位極具代表性的人物:施敏。
施敏於1968年研發出「浮閘記憶體效應」,並製作出第一個非揮發式記憶體(Non-volatile semiconductor memory,NVSM),影響半導體產業甚鉅。若沒有這項發明,就不會有今天的手機、平板或其他電子產品。

Read more

【積體電路60週年】Intel三巨頭

■摩爾是半導體巨擘Intel的創始者之一,Intel是當今CPU的霸主,也是半導體產業最重要的公司。Intel於1968年創立,而開啟這場偉大創業之旅的先驅有三位,分別是戈登·摩爾(Gordon Moore)、羅伯特·諾伊斯(Robert Noyce)以及安迪·葛洛夫(Andrew Grove)。本文便將簡單介紹三人的生平以及Intel的創立過程。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