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半球最古老的鬚鯨!

Fucaia這一類在演化上屬於早期鯨魚的種類,是一群帶有牙齒、體型相對小,非常迷人的鬚鯨。臺大生科系蔡政修副教授等人最新的研究,發現目前北半球最古老的鬚鯨新種化石——Fucaia humilis。根據地質學、同時期的古生物等研究資料,推斷Fucaia humilis生存於三千四百五十萬年前的始新世晚期。此外,研究團隊提出一個假說:始新世晚期的北太平洋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營養豐富的大型褐藻海洋生態系,這可能促使有牙齒的小型鬚鯨類的演化,有別於南半球的化石紀錄。這項研究告訴我們,不同生態機制和氣候可能在北、南半球分別孕育了截然不同的早期鯨魚的演化歷史。

Read more

3D立體拼圖:重建遠古海鱷

科技的進步日新月異,如今3D技術蓬勃發展、應用至各個領域,也為古生物學增添更多元的研究方法。2023年,一個來自瑞士侏羅紀晚期的研究,發現了一個相當完整、但骨頭四散的海鱷科化石;與此同時期,另一項古生物復原研究則嘗試透過純熟的3D 技術,重建這些完整而四散的頭骨化石,並進一步還原出遠古海鱷的樣貌與生存環境。這項研究清楚地解釋了頭部、身體、四肢等形態為何可以這樣重建,不僅作為後續產出高品質科學繪圖的重要根據,也被應用於估算遠古海鱷的體長和古環境重建。

Read more

SSR超級稀有!來自空島的迷霧翼龍

翼龍是一群在天上翱翔的遠古爬蟲類,雖然現在已經滅絕,但幸運的是,化石保存這些古老動物的骨骸,使科學家能夠透過古生物研究來瞭解翼龍的形態結構和演化。最近一項來自英國團隊的研究,在蘇格蘭發現一個侏羅紀中期新屬新種的翼龍化石——伊凡斯迷霧翼龍 (Ceoptera evansae),是全球僅有的侏羅紀中期翼龍化石四件之一,也是歐洲的首次發現。這項研究不僅填補了侏羅紀中期翼龍化石紀錄的缺失,對於翼龍早期演化的研究也具有重大意義。

Read more

臺灣遠古犀牛與牠峰迴路轉的故事

臺灣的古生物研究早在40年代由早坂一郎教授掀開神祕的面紗,發現許多臺灣大型的古生物化石,其中就包含了犀牛。40年後,大塚裕之和林朝棨教授將臺灣發現的一系列犀牛化石命名為早坂中國犀,然而,至此之後這一批標本失蹤了。再時隔40年,一項研究將早坂中國犀歸入新屬,正式更名——早坂島犀 (Nesorhinus hayasakai)。短短的一年後,臺大生科系蔡政修副教授竟尋回失蹤40年的早坂島犀部分標本,研究發現這些發掘自不同地區、地理時間的標本中存在明顯的形態差異,暗示了臺灣過去很有可能不只一種犀牛!

Read more

海豹來了——塊陶啊!鸚鵡螺

現生的鸚鵡螺 (nautiloid) 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可愛頭足類動物,也給人「活化石」的印象,整體形態在漫長的演化中似乎沒有太多改變,其實這個過程已經演變出各式各樣的物種,只是留下來的有限,目前僅能在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交界的中部深海處發現他們,然而5000萬年前,鸚鵡螺類可是更多樣且廣泛生存於全球的,是什麼因素讓他們越來越少,至今仍不清楚發生什麼事。一趟臺灣的化石尋覓之旅,讓臺大生科系蔡政修副教授合作的跨國研究團隊,試圖從一個全新的角度,探討新生代中海洋哺乳類的捕食壓力,導致鸚鵡螺被侷限的背後機制。

Read more

【臺大科研】來自煤礦層內的訊息:臺灣第一件羅漢松大型化石出土!

2021年,一個來自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的研究團隊發現了臺灣的第一件羅漢松科木化石,並在《TAO》期刊發表了一篇報告,這不但為全球進行古植物研究的學者提供了一份新的證據,也顯示了臺灣在古植物化石研究方面,還有很多有趣的謎團有待解開。

Read more

【台大科研】化石躲「貓貓」!臺灣古生物多樣性中的劍齒虎

2022年,一篇來自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蔡政修副教授研究團隊發表的研究,將一件80年前被鑑定為貓屬的下頜骨化石,利用數值分類、譜系發生、化石形態比對等證據,將其重新鑑定為似劍齒虎近似屬。不但為全球稀少的似劍齒虎證據新增了一筆新紀錄,也讓該化石以臺灣第一件劍齒虎化石之姿,填補更新世時期臺灣動物多樣性缺失的拼圖。

Read more

地衣是陸上生態系的先鋒嗎?事實可能不是你想的那樣

地衣經常是一個生態系的先鋒物種,能將岩石分解為土壤,供後來的植物利用。因此,科學家認為地衣是早期登上陸地的生物之一,替陸上生物開拓適合的土壤。然而,最新的分子時鐘和化石研究顯示,事實可能並不是這樣喔⋯⋯

Read more

刺刺植物為何有刺?西藏化石告訴你!

如果想知道以前的棘刺長什麼樣子,化石可以說是個最直觀的證據,然而要知道過去的古氣候,以及古植物、古動物的交互作用,就必須重建當時的氣候,並從間接的證據推測過去生態系的狀態。一篇研究報告指出,始新世中期(約莫三千九百萬年前)的西藏中部,具有極高的有刺植物多樣性,且多樣性的增加,與生物性/非生物性因子皆有關聯⋯⋯

Read more

史上第一顆豆豆?!白堊紀豆科化石新物種的發現

豆科是開花植物中的第三大科別,過往最早的化石紀錄為 6千5百萬年前新生代的北美洲,近期在墨西哥北部挖掘到新種豆科化石。該化石為白堊紀晚期的化石,為史上最古老豆科化石的紀錄,也是目前唯一的中生代豆科化石標本。此證據支持分子證據推估豆科出現的年代,也支持白堊紀晚期北美南部為豆科早期演化的地點。

Read more

史前河中鱷霸!澳洲馬來鱷類現蹤

古生物學家重新研究了一個封藏在博物館已久且看似破碎的鱷魚化石,並發現這件標本屬於一種全新的物種,茂烏納拉貢嘎瑪蘭度鱷(Gunggamarandu maunala)─它體長估算可達六至七公尺,不僅是澳洲有史以來最大的鱷類之一,也是馬來鱷類在澳洲的第一筆分布紀錄。

Read more

古生物復原:翻開覆蓋的魔法卡——死者蘇生!

化石是滅絕生物曾經生存過的直接證據,古生物學家透過化石保留的骨骼形態,鑑定滅絕物種隸屬於哪一個生物類群,建立過去的生物多樣性組成,雖然現今已無法看到滅絕生物的樣貌,幸運地,擁有死者甦醒般的魔法——古生物復原(life reconstruction),在扎實的基礎研究下,透過化石與現存生物的資料還原化石所遺失的部分,從骨骼、肌肉到外表,重現滅絕生物原先的樣貌及相關動、植物和古生態;而台灣不僅有許多前所未見的古生物,也有能夠召喚遠古巨獸的古生物復原繪圖師!

Read more

【台大科研】台灣大密寶:揭露遠古露脊鯨的偉大航道

自台灣與澎湖中間台灣海峽的部分打撈起一件保留了聽骨的化石,根據化石上保存的特徵,判定其隸屬為露脊鯨屬(Eubalaena sp.)。而其當時的生存年代落在更新世(Pleistocene)。現存的露脊鯨分佈在南、北半球高緯度區域,台灣目前沒有任何現生露脊鯨的目擊或擱淺紀錄,因此這件化石是台灣首次更新世露脊鯨化石紀錄,也是史上第一件在熱帶地區找到的露脊鯨類化石。

Read more

【鯨非昔比】保育「古」生物學 – 到底是要保育什麼?

■相信許多人對於「保育生物學(conservation biology)」都不陌生,就算是沒有生物學相關背景的人也大概都有些基本的概念,知道保育生物學的一些大目標 – 像是避免物種快速滅絕、生活棲地大量消失及維持其整個生態系的功能等等。
但聽過保育「古」生物學(conservation paleobiology)的人,可能就相對的少了許多,而光是聽到這名詞的時候,也大概都會抓抓頭、皺起眉頭,不是很能清楚的從字面上的意思來理解到底這「保育古生物學」想表達些什麼,畢竟「古生物學」基本上都是在研究與探討已經「死」很久的生物類群們,還有什麼好保育的?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