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史沙龍】他不笨﹑不懶;不能識字,是因為病了

分享至

■閱讀困難症(失讀症)是一種對於所讀內容的記憶不穩定,因而發生重複閱讀、跳讀、誤讀等現象,造成閱讀、拼字跟書寫出現問題的疾病。然而由於社會對於這種病症的不了解,往往造成病患很大的心理壓力,也未能給予病患適度的協助。本次講座就要帶領聽眾,對於閱讀困難症有正確的理解。

講者|台灣大學心理系 胡志偉教授
撰文|高英哲

在名譽天下的好萊塢巨星湯姆.克魯茲自己披露之前,沒有人看得出他隱藏著一個不能說的秘密:他有閱讀困難症。他從小不斷轉學,因為這樣就可以用適應環境當作藉口,掩飾自己有學習障礙的事實。他在進入演藝圈之後,經常找導演討論角色,找其他演員對戲,大家認為這是他敬業的表現,絲毫沒有懷疑到這是因為他無法閱讀劇本,才要用這種方式來熟悉角色。

閱讀困難症是神經系統因先天遺傳或後天受損所造成,全世界有大約 10% 的人口可能會受其影響。由於一般探討閱讀困難症的研究文獻,患者幾乎都是使用拼音語音,有些人錯以為中文比較不會產生閱讀困難症;事實上各種語言都可能會出現閱讀困難症,只是會因為語言本身的特性,而在表現的細節上有所差異。

閱讀困難症若是及早發現,並加以適當訓練,患者有機會能夠取得閱讀能力。然而雖然閱讀困難症的患者,其智商跟正常人幾乎沒有差別,但是由於閱讀是現代教育體系的主要學習方式,閱讀困難會明顯妨礙其學習成就,使患者出現容易疲累、注意力不集中、記憶能力不佳等徵狀,導致患者在語言之外的學科也學不好,也連帶造成社會適應上的許多不良影響。

我們目前在學理上,是透過 PET 、 fMRI 、 ERP 等等醫事造影技術,研究閱讀困難症患者的腦部活動,希望藉此研判患者的大腦功能,是否對語言學上辨識語詞的途徑造成障礙。至於在臨床治療上,則是藉由許多智力、學力、字彙與語言測驗,來協助醫師判定病患是否確實有閱讀困難症。找出病因,確認病徵,對症下藥,這是一般我們治療疾病的標準作業流程。

不過這套思維對於緩解閱讀困難症的功效如何?我們發現針對大腦病因所設計,不屬於教學操作上的補救措施,成效並不太明顯,有可能是我們迄今對於閱讀困難症之所以形成的機制,尚未能夠完全掌握的緣故。反而是針對閱讀困難的徵狀,在教學操作上直接設計一些調整措施,比較能夠產生具體的成效,比方說改用一套個別字母差異較大,因而易於辨識的字體,就能有效提高閱讀困難症患者的閱讀辨識率。我們現階段面對閱讀困難症,「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似乎是比較務實的對策。

 

加入好友

(Visited 44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