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史沙龍】瘧疾的故事

分享至

講者|中央研究院臨海研究站研究員 嚴宏洋
撰文|王希文

現在的人已知瘧疾是一種蚊媒病,是經由特定的蚊子叮咬動物,散播瘧原蟲的急性傳染病。但在過去它的傳染途徑和治療方式都尚未被發現,因瘧疾而死亡的人多不勝數,甚至直到2013年,感染瘧疾的人仍高達1.98億,而得病死亡者更有58.4萬之多。

瘧疾病例大多出現在赤道附近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包括亞洲、拉丁美洲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其中惡性瘧原蟲(Plasmodium falciparum)引發的瘧疾是最危險的一種,其併發症和死亡率都是最高的。

該種瘧原蟲據信已存在5萬至10萬年,不過其族群大小是到大約1萬年前才開始擴大,和農業的進步及人類聚落的誕生大有關係。

關於瘧疾的紀錄,在西元前2700年的中國就已存在,其中提到了其特有的週期性發燒。雅典的希波克拉底(460-370BC)亦對此有過紀錄,羅馬的科魯邁拉則認為此種疾病和沼澤中的昆蟲有關。從古到今的許多戰役,受到瘧疾影響的也不可勝數。嚴老師以1741年西班牙海軍攻打哥倫比亞、以及發生在台灣的牡丹社事件為例,讓聽眾了解到,發生在戰場上的瘧疾初體驗,是會以敗戰作為終結的。

瘧疾的病原的發現要到西元1880年,才由法國軍醫夏爾·路易·阿方斯·拉韋朗(Charles Louis Alphonse Laveran)觀察到在病患的紅血球中存在的寄生蟲。他因此提出瘧疾是由這種寄生蟲所引起,這同時是史上第一次原生動物被指出為病原。由於這一發現和之後的研究,他在1907年獲得了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而在一年後,正在治療感染黃熱病病患的古巴醫師卡洛斯·胡安·芬萊(Carlos Juan Finlay)給出了是蚊子在人之間傳播疾病的有力證據。他的研究是根據早先約西亞C.諾特(Josiah C. Nott)的假說和熱帶醫學之父,Sir Patrick Manson(萬巴德,又譯白文信或孟生)的研究所得出。

針對瘧疾有效的治療方法最早發現於金雞納樹,它的樹皮含有奎寧。這種樹多分佈於安地斯山脈和秘魯,秘魯的土著會將牠做成藥酒控制發燒,後由耶穌會士在1640年帶回歐洲,並在1677年以抗瘧疾藥物之名被加入「倫敦藥典」。不過奎寧是到了1820年才成功從樹皮中被分離出來,並由法國化學家皮埃爾·約瑟夫·佩爾蒂埃(Pierre Joseph Pelletier)和Joseph Bienaimé Caventou命名。

直到有新的藥物被研究出來之前,奎寧都是主要的抗瘧疾藥物。到了1940年代,由拜耳藥廠的Hans Andersag發明的氯喹暫時取代了奎寧的位置--直到氯喹在世界各地都產生了抗藥性。

在青蒿素(artemisinin)被發現之前,青蒿在中國已經被中醫使用了近2000年。1596年,李時珍在《本草剛目》中推選了青蒿茶為治療瘧疾的藥物。青蒿素則是在1970由屠呦呦等科學家為了尋找新的瘧疾特效藥,嘗試了數百種草藥後,從青蒿中提煉出,並成為惡性瘧疾的推薦藥物。屠呦呦表示她是受葛洪所著的《肘後備急方》影響,後來她也因此在2015年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除了針對疾病本身的藥物,科學家也試著找出能殺死瘧蚊的方式。首先用在室內噴灑是DDT,但隨著DDT大量使用後,它的的負面作用愈來愈廣為人知,最終在1970年代被許多國家全面禁用。

如今對瘧疾得了解愈來愈多,也出現了其他針對這種疾病的研究,如非重症瘧疾可用青蒿素聯合療法( artemisinin-combination therapy,ACTs)進行治療。目前有許多研究則針對瘧原蟲生命週期干擾,使它無法進入紅血球或是無法繁殖等等,以求根除瘧疾。

 

加入好友

(Visited 54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