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科學】用手機觀察人群的活動行為

分享至

_77782703_smartphonesmanyafp撰文|陳勁豪

對於現代的社會科學研究者而言,手機顯然是新一代研究人員所不可或缺的研究工具。這邊指的不是研究人員利用手機上網查資料,而是由於手機近乎人手一隻的普及性,透過研究手機的使用情形,社會科學家可以得到相當多過去相當難以取得的訊息,例如城市中通勤上班的人數及模式、非洲國家的財富分配情形,甚至可用來研究西歐國家的生育率。

但要研究這些行為,首先要收集大量的資料。然而即便收集到大量數據,下一步就是要有適當的工具來分析這些數據,以產生有意義的結果。這部份的工作其實並不容易。日前MIT的Dániel Kondor及SENSEable City Laboratory及電信大廠Ericsson發表了一個稱為ManyCities的工具,可以簡化研究這些數據的方法,利用相當視覺化的方法來呈現這些結果。

ManyCities這個計畫在2013年四月到2014年一月間,利用各個城市中的基地台收集手機使用者的使用情況。這些城市包括紐約、洛杉磯、倫敦、香港等大城市。他們收集的數據有通話數、簡訊的數量、下載網路資料量等,而沒有收集跟個人資訊有關的敏感訊息。儘管如此,他們還是得到了相當大量的數據,可以很清晰的看出大城市中的民眾生活情形。

他們展示了ManyCities的一些簡單應用。首先是手機使用情形,很清楚的顯示出與人類工作與睡眠週期的關聯性,也就是白天用得多,晚上用得少。一週之中,很顯然也有工作日與假日之間的差別。一般而言,民眾用網路下載資料的數量呈現逐漸增長的趨勢,某種程度可以解讀是手機上網的人數或用量越來越多。

在特殊事件發生的時候(例如倫敦舉行溫布頓網球公開賽的時候),他們也可以明顯看到數據使用量爆增的情形,或許可以解釋為有不少人在球場打卡,拍照上傳等等。

而ManyCities的另一個功能是可以很輕易的比較不同城市間的行為。比如說,紐約跟香港網路用量的高峰在傍晚;但是在倫敦,傍晚及晚上的網路用量則是相對偏少的時候。研究人員認為,這有可能跟倫敦的手機上網費用相對昂貴有關,所以大家到家之後便會改成使用家中的無線上網,而關閉要另外收費的手機網路。

觀察手機用量的分佈情形,可以很輕易的看出人群的集中情形。而根據白天夜晚,週間跟週末的差別,科學家可以定位出住宅區與商業區的分佈情形。從這些分佈,他們可以更進一步的比較不同城市間商業區或是住宅區的活動模式。

這種利用手機來研究人類活動模式的方法顯然有相當大的應用,因為這些資訊不但大量,而且即時,此外基本上毫不間斷。這些資料對我們的生活會有什麼影響,目前還不清楚。不過至少大家可以先上他們計畫的首頁親身體驗一下,或許也可以激發一些新研究方向的靈感。

原始論文
Visualizing Signatures Of Human Activity In Cities Across The Globe
arxiv.org/abs/1509.00459

ManyCities的首頁:http://www.manycities.org/

--
作者:陳勁豪 科教中心特約寫手,從事科普文章寫作。2011年於美國紐約州立石溪大學(SUNY at Stony Brook)取得博士學位,研究主題為相對論性重離子碰撞(Relativistic Heavy Ion Collision)。長期擔任中文科學新聞網站「科景」(Sciscape.org)總編輯。

 

加入好友

(Visited 17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