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研究】看不見心中的風景

分享至

■晚上覺得有點失眠的時候,很多人會用數羊的方式催眠自己入睡。閉上眼睛,想像小羊一隻接一隻跳過矮籬笆,一隻羊、兩隻羊、三隻羊…… 等一下!大家真的都「看到」小羊跳過籬笆了嗎?

卡通人物啄木鳥伍迪(Woody Woodpecker) 在1946年的短片「魯莽駕駛」(The Reckless Driver)中進行視力測驗的片段。 圖片取自維基百科,Copyright: Walter Lantz Productions, 1946.
卡通人物啄木鳥伍迪(Woody Woodpecker) 在1946年的短片「魯莽駕駛」(The Reckless Driver)中進行視力測驗的片段。 圖片取自維基百科,Copyright: Walter Lantz Productions, 1946.

撰文|陳瑩

如果你也是「看不到」小羊跳過籬笆的其中一人,那麼你可能是個缺乏「心之眼」(mind’s eye)的人,也是英國艾克斯特大學醫學院(University of Exeter Medical School) 的認知行為神經學教授賽曼(Professor Adam Zeman)在人海中尋尋覓覓的那個人。這樣的癥狀,賽曼的研究團隊將之命名為「心盲症」(Aphantasia)。

心盲症的發現要追溯回2010年。當年賽曼接受科普雜誌《發現》(Discover)記者季默(Carl Zimmer)採訪時提到,他經手過一個65歲男士在手術後失去視覺心像(visual imagery)的案例。文章刊出後得到很多迴響,不少人甚至直接連絡賽曼,表示自己也有相同的癥狀。最讓賽曼的研究團隊感興趣的,是這個癥狀在某些人身上似乎是與生俱來,不是因為後天腦傷或是生理疾病所致。於是賽曼以電子郵件的方式連絡這些宣稱自己沒有視覺心像的人,請他們填寫一份關於過去生活經驗的問卷,以及一份心理學家馬克斯(David Marks)於1973年發表的視覺心像生動程度量表(Vividness of Visual Imagery Questionnaire, VVIQ)。賽曼最後收到21個心盲症的案例:他們的VVIQ量表指數普遍偏低、大多是男性、而且都是在進入青少年期之後才發現自己缺乏視覺心像的能力。

在歸納這些問卷的統計結果後,賽曼的研究團隊於今年六月在神經行為科學期刊Cortex發表了一篇簡短的文章,定義心盲症是一種「無法自由使用視覺心像能力」的認知缺陷,並且推論心盲症可能是一種神經認知功能的特殊狀況,和先天臉孔失認症(congenital prosopagnosia)、共感覺(synaesthesia)等認知障礙相似。賽曼在接受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訪問時表示,他並不認為心盲症是一種病(disorder),並指出在人類社會裡可能有高達2%的人擁有心盲症。在目前的研究結果中看似心盲症患者多是男性,但這樣的性別偏差可能是因為發現雜誌的讀者以男性居多所致。大概也是為了蒐集更具代表性的抽樣母體,賽曼在BBC訪談最後不忘順便徵求有心盲症症狀的聽眾和他聯繫。

然而,賽曼並不是第一個發現心盲症症狀的科學家。早在1880年,統計學家高爾頓(Francis Galton,1822-1911)就曾以要求受試者想像早餐吃什麼的方式,企圖量化人類視覺心像的清晰程度,最後得到「人的視覺化想像力不一,從非常清晰到非常模糊都有」這個結論。雖然高爾頓的實驗以今日的心理學實驗設計的標準來說不夠嚴謹,但是這項測驗結果可信程度或標準化程度的疑問,無疑開啓後世心理學界(及哲學界)對於人類想像力的激辯──像是視覺心像的清晰度到底能不能量測、個體和個體間可否互相比較、以及人類到底能不能不靠視覺心像進行思考等等。高爾頓的實驗最受批評的地方,在於其評量視覺心像清晰度時上過於依賴受試者自己的主觀認定。事實上,賽曼教授的研究也面臨同樣的挑戰,但這也是所有研究主觀報告的心理學現象時會碰到的大哉問。即便賽曼的研究使用的是設計比高爾頓的研究更為嚴謹周延的VVIQ問卷,研究人員依然無法從明顯的外在標準驗證受試者填答的內容是否真實。

歐陸的認知心理學家迪維托(Stephanie di Vito)和巴托羅密歐(Paolo Bartolomeo) 在賽曼和同僚的研究公開後數週後,旋即在同一期刊上針對心盲症的存在與否發表評論。他們認為,在釐清導致心盲症的機制到底是神經生理缺陷還是心理認知障礙之前,斷論心盲症可不可能與生俱來尚言之過早,畢竟有很多後天造成的心理精神疾病,在發病時也會有失去視覺心像能力的症狀。針對這樣的質疑,賽曼團隊表示他們認同心盲症的起因可能不盡相同,在診斷心盲症時心理因素確實應該要一併考量。在這份初步研究中他們僅以電子郵件與受試者通訊,因此無法診斷受試者的心理狀況。然而,賽曼團隊相信心盲症確實可能與生俱來,而且在人類社會裡不算非常罕見,大部份的受試者也都表示他們的生活幸福美滿、沒有異狀。但是想像力與記憶、創造力有諸多關連,賽曼團隊打算在下一步的研究裡針對心盲症患者進行一對一的訪談做更深入的研究。五年前在探索雜誌上披露賽曼團隊的心盲症研究的記者季默,今次在讀者圈更大的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刊出相關報導,一口氣讓賽曼團隊得到了近千個心盲症自主回報案例。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曾說「人無法不靠想像情景進行思考(The soul never thinks without a mental picture) 」。心盲症的存在,或許是亞里斯多德意想不到的事吧。

參考文獻:
1. Gallagher, J. 2015. Aphantasia: A life without mental images. BBC News. 26 August 2015. http://www.bbc.co.uk/news/health-34039054
2. de Vito, S., & Bartolomeo, P. (2015). Refusing to imagine? On the possibility of psychogenic aphantasia. A commentary on Zeman et al. (2015). Cortex. Jul 2. pii: S0010-9452(15)00216-6. doi: 10.1016/j.cortex.2015.06.013.
3. Schwitzgebel, E. (2011). Perplexities of consciousness. MIT press. 240pp.
4. Zeman, A., Dewar, M., & Della Sala, S. (2015). Lives without imagery–congenital aphantasia. Cortex. Jun 3. pii: S0010-9452(15)00178-1. doi: 10.1016/j.cortex.2015.05.019.
5. Zeman, A., Dewar, M., & Della Sala, S. (2015). Reflections on aphatasia. Cortex. (in press)
6. Zimmer, C. 2015. Picture This? Some Just Can’t. New York Times. 22nd June 2015.

--
作者:陳瑩 臺大生態與演化生物學碩士、現於英國德倫大學生命科學與生物醫學研究所就讀博士班、以海洋哺乳動物族群遺傳學為論文研究主題。現為科教中心特約寫手,從事科普文章寫作。

 

加入好友

(Visited 302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