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13】行動應用:創業的夢想舞台

分享至

Jason Howie@filcker.com
Jason Howie@filcker.com

講師|資策會 楊仁達所長
撰文|
沈君宜

資訊社會的大功臣,是網路?是智慧型手機?還是功能包羅萬象的app?

也許都對。但楊仁達所長卻點出,一大關鍵便是「你!」每一個人,都對資訊科技的蓬勃發展做出了貢獻。現今,不使用智慧型手機的人已在少數。但就算以此為休閒容易,有多少人將腦筋動到,用一支小小的手機創業呢?

發財與發財之外的事
「創業」這樣的概念,許多人望而生畏。我們也理所當然的認為,創業是「大人物」的事,我們享受他們打拼的成果就能舒適一生。然而,曾經叱吒一時的柯達,卻因為底片不再風光,縱有優良的技術,卻在產業世代交替中敗下陣來。楊所長一言,點出了創業從也不缺乏契機或動機。資策會每年的IDEA SHOW,意在尋找可以創業的人才與點子。事實上,近年輔導創業的措施有增無減,旨在鼓勵年輕ㄧ輩想創業、會創業、敢創業。

創業何以在資訊社會特別受到重視?楊所長從幾個世界改變的趨勢帶領大家思考。首先是消費者行為的改變,老ㄧ輩感嘆的「網路如鴉片」事實上反映的正是當今的生活,而非特殊現象。時勢所趨,供給端如何應付這樣的需求,便成為一大課題。當然,腦筋轉得快的人早早搭上這班列車,於焉生出種種破壞性創新。前陣子爭議不斷的Uber 即為一例,這個市值450億美元的企業已經颳起一陣抵擋不住的旋風。嶄新的產業帶動社會變遷,價值生態鏈的解構已然是現在進行式。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本土性創作的落後卻儼然更加明顯。統計結果顯示,臺灣人常用的二十大app中,只有二個是本土的創意。

談到青年創業,一個響亮的口號便是「脫離22K魔咒!」然而,創業的價值和願景遠不只賺錢、做生意,人類未來的生活,也能由此開創。楊仁達所長列舉了數個創業人士,從經營之神王永慶的文益米店,到以一句 "You press the button, we do the rest." 成就百年企業的柯達;從成功找到一萬種失敗方法的愛迪生,到引領智慧裝置風潮的賈伯斯;大人物的開始,往是一個小小的改變契機。資訊社會建造的絕佳舞台,更大大降低了創業的門檻。年僅十歲的小女孩Mikaita Ulmer也是個創業人士,她用 "Buy a bottle, save a bee." 在蜂蜜檸檬生意外,貫徹蜜蜂的保護。臉書上爆紅的Cooper photographer cat,也是乘著網路崛起之勢掌握了先機,讓一隻小貓成了創業的主角。

一一擊破擋路石
如此一說,創業的理由不勝枚舉;那不創業的理由呢?大多不脫幾項:沒資金、沒題目、沒經驗、沒信心、太競爭。針對這些顧慮,楊所長都有諸多看法。

論資金,創建海博翻譯社、中國黃頁、阿里巴巴的馬雲,三次皆在資金短缺的情況下創業。如今有了網路的無遠弗屆,創業的資金門檻更是降低了。論經驗,「滑世代」絕對不缺使用網路、應用智慧型裝置打企業根基的經驗。

論題目,則更構不成威脅--想在資訊社會中創業,可由找顧客著手。桌上型電腦和行動裝置的使用率,前者陡然下降,後者節節攀升,即將行至一黃金交叉。這個「滑世代」,是成長中的客群。2014年,被上傳至App Store 的應用軟體多達1,601,413個,足見行動應用生態也已然成形,不需再重新布局。App 的製作,也處處是靈感;近年的產品包羅萬象、千奇百怪。有PhotoMath 的快速解題,也有Smart Phone Lock 這個便於智慧型手機使用者的設計。其他有意思的app更不缺。YO 這個看似莫名,真的只能傳一句 “YO” 的程式,配合上各種情境居然也大有可為。而Wakie更是把每一次煩人的鬧鈴響,轉為一次驚喜的邂逅。成功關鍵終究在抓準人性,配合上社群功能,便可造就種種乍看令人費解,事實上頗為巧妙的設計。

成功的產品,自是前景、「錢景」無量,許多應用軟體皆已打出一片天下。WAZE 整合了路況,方便用路人掌握車流量、測速照相機位置;事實上只是將一般行車者生活習慣數位化而已,便吸引Google 以13 億美元併購。清大團隊 Gogolook 創建的 Whoscall 幫助過濾不明來電,簡單的概念卻讓韓國最大的網路服務 NAVER 斥資數億元買下。就算無此雄心壯志,若未趕上這波行動通訊的風潮,不單是科技業,連尋常食衣店鋪都可能在競爭中敗下來。Check me app 將消費者所需的資訊整合其中,儼然取代了傳統宣傳單張的角色。單憑傳統方式招攬顧客,夾縫生存實屬不易。

當然,隨著行動應用的觸角愈伸愈長,總有碰觸到較保守之規範價值,而起衝突之時。UBER 的爭議頗具代表性,中山大學學生的GETHSR 亦為一例。高鐵票代購服務一度被視為黃牛行為,但最終也得到法律的支持。

另外三個顧慮--沒經驗、沒信心、太競爭,楊所長欲以「精實創業」的概念解決。學習、開發、評測,三角並重:學習所得的概念,用於開發:開發所得的產品,須經評測;評測所得的數據,再做學習的材料。這個不斷修正與學習的概念,便可幫助產品更臻完美。Uber、Snapchat 等如今占有一席之地的應用程式,甚至Spotify 這個最多員工認同的公司,也都是由最初不甚完美的產品不斷改進而來。

下一個指標人物:YOU
不想、不會、不敢,讓許多人終究不會跨出創業這一步。但身處這個世代的我們,若無一定比例的人建立創業導向的思維,數年過去後,終究會被其他競爭者佔走利基。這樣的思維,無非是要有創新點子,創新的產物須有人使用、能夠展現效益、獲取實質且足夠的報酬。如此一來,事業的創建便指日可待。楊仁達所長回到主題,再度強調了使用者的重要性--我們每個人,都是下一個大企業家的可能人選;在資訊科技的時代,我們仰賴科技改進生活,同時也是科技應用的一大推手。

--本文整理自:104/6/6由楊仁達老師在臺大應力所國際演講廳所主講之「行動應用-創業的夢想舞台」演講內容>>現場全程影音

 

加入好友

(Visited 17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