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生命中的蘭巴倫-訪柯慧貞副校長

分享至

●5/30 柯慧貞 老師主講:「我上網;故我在:手機使用心理學」點此報名!

_MG_0026撰文|楊于葳
攝影|黃道佐

史懷哲醫師曾經說過:「每個人生命中都要有自己的『蘭巴倫』,我生命的關懷在蘭巴倫,而你的蘭巴倫呢?」許多人並不知道,史懷哲不只是一位醫生,同時也是一位神學家、哲學家,還是位著名的音樂學家。三十八歲那年,史懷哲放棄原有生活前往非洲,利用一己之力服務奉獻當地居民超過三十五年,那個地方正是非洲喀麥隆的蘭巴倫(Lambaréné)。學生時期的柯老師,讀完史懷哲醫師的傳記後不禁反問自己,心中的蘭巴倫究竟在何方?開啟一段找尋蘭巴倫的人生。

●做自己認同的事情,從無到有才有意義
「我相信凡事都有其正向意義;故做每一件事時,一旦要做,就去掌握它的正向意義」柯老師講道,學生時期的老師沈醉於心理學,在鑽研學問的同時也熱衷於社會服務隊的工作,從輔導育幼院兒童與國中青少年的工作中,找到生活熱情的所在,並嘗試運用所學的理論與技巧分析、改變自我,以及服務的孩童。就讀碩士班時期,老師曾在心理輔導中心服務,當時有一位台大學生到心理輔導中心諮詢,不料幾日後卻傳出此大學生自殺一事,聽聞此事的老師深感不安也相當自責,後悔未能即時察出這位大學生的異狀。在當時,此事因而成為老師的動力,激起對大學生自殺與憂鬱的關懷,從此,老師投入探討有關憂鬱症心理疾病裡的研究,並將研究成果應用在助人實務與自殺防治的推動上。

臨床心理師之路
大學時期就選擇往學術發展的柯老師,至今都不後悔當初的選擇,老師在學生時期即體認到台灣缺乏臨床心理師,而臨床心理知識也尚待累積,因此成為一名臨床心理師以及培養臨床心理師的大學教授,變成老師生命中極力進取奮鬥的目標。透過研究過程,發現問題的答案或解決的方法,將其運用在學校的教學或在職人員的教育訓練,不僅個人得到成長與滿足,也影響更多學生與臨床心理工作人員,認同臨床心理的研究、教育和服務工作。

什麼樣的教授才是柯老師心目中的大學老師呢?柯老師推崇楊國樞老師詮釋的意思,「大學教授的使命是創造知識、傳播知識、諮詢服務以及社會參與」,這樣的使命成為老師學術生涯中的動力。老師首先驗證憂鬱症生物與社會心理的各種假說,建構出「多因素憂鬱症病因的理論模型」,應用在不同族群的憂鬱解釋上,也開發多種心理診斷與衡鑑工具,擔任成大學務長期間,積極推動憂鬱與自殺防治工作,有效地降低成大學生的憂鬱指數與自殺率。

學術生涯的轉捩點
一九九三年從耶魯大學客座研究回國後,為配合國內及社會上的需要,老師與研究團隊開啟「成癮行為」及「反社會行為成因與治療模式」的研究領域,而在老師任職成大學務長的期間,曾發生一件駭人聽聞的事件,一位成大生因長時間沈迷於網路遊戲,最後跳樓自殺,老師為此惋惜,但也因為這樣的危機,又開啟老師另一段研究教學及服務歷程。

使用網路會成癮嗎?由103學年度中小學學生網路之使用行為調查中發現,國小生成癮比例6.9%、國中生11.8%、高中生9.7%,遊戲成癮程度愈高,隨之而來的霸凌行為也愈多,就連大學生網路成癮也有佔有一成之多,老師和我們講道,網路成癮現象其實是一種於學生、導師、家長三者之間的惡性循環,使得輔導中心與精神科門診的案例增加。電腦的普及、網路的應用等種種原因,皆加速網路成癮的現象。目前擔任亞洲大學副校長一職的柯老師,於去年在台中市兩所國中推行網癮防治教育,結果指出能有效降低30%的成癮比例,同時也減少校園霸凌的比例,突顯網癮防治功能顯著。

生命中的蘭巴倫
身為一位傑出的女性學者,老師應邀為「傑出女性學者,給年輕學子的52封信」一書撰文,鼓勵每一位追求學術成就的女性,也感念每一位求學時提拔自己的恩師,讓自己的生命賦予不同的價值。新的壓力、困境以及負擔,能帶來自我的開展與成長,老師期望能讓更多女性同事與學生了解到,女性是可以盡情求知及承擔重任的。

柯老師一生致力於憂鬱症及成癮現象的相關研究,曾獲得國科會傑出研究獎、青少年輔助特殊貢獻獎、成功大學與亞洲大學傑出教學獎及亞州大學服務傑出教學獎等多項獎項肯定,除此之外,許多人曾向柯老師勸說過,她的工作時間太長、太辛苦了!但是柯老師卻樂此不疲,因為老師認為這不僅是一份職業,更是一份志業,是老師一生中極力追求的蘭巴倫!回顧找尋蘭巴倫、投入努力,也完成些使命工作的日子,老師深深體會到王國維引用辛棄疾青玉案詞句的生命第三境界:「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却在,燈火闌珊處」,反復追尋似乎有所收獲,但是,老師仍然期盼能夠再有下個新生命三境界。

●5/30 柯慧貞 老師主講:「我上網;故我在:手機使用心理學」點此報名!

 

加入好友

(Visited 72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