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線上】在批評臉書的情緒傳染實驗之前……

分享至

■前陣子有條新聞紅極一時:臉書社群網站(Facebook)傳出在2012年時進行了為期一週的使用者情緒實驗,他們調整網站演算法,操縱689,003位使用者(約1/2500的用戶)所能看到的正面及負面動態消息,然後與學者分析得到的資料,研究成果日前已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facebook-manipulate
圖片| Getty

作者|MICHELLE N. MEYER
編譯|汪芃

實驗方法:調整正面及負面訊息量
臉書好友發布的內容往往超過使用者能閱讀的份量,因此臉書不斷以排名演算法研發試驗,確保使用者看到與自己最相關、最具吸引力的內容。而在這次實驗中,臉書運用演算法(而非讓研究人員直接閱讀及處理使用者發表的動態),將包含至少一個「正面」或「負面」字眼的動態判讀為正面動態和負面動態,然後把這68萬位使用者分成4組進行實驗,在第一個實驗中減少正面的動態消息,在第二個實驗中減少負面的動態訊息,而兩個實驗都有一個對照組(其動態消息維持隨機篩選的狀態,也就是未按照情緒篩選)。

實驗結果:情緒會感染?
結果指出,當使用者看到的正面動態消息減少時,他們發布的動態包含的正面字眼會減少、負面字眼會增加;反之,當負面動態消息減少時,情況恰恰相反。實驗結果似乎暗示,我們的情緒會受到網路社群朋友的情緒影響,而這也是目前所知第一個證明社群網站有大規模情緒感染現象的實驗。

但請注意,這個實驗結果雖然具有統計顯著性,但效應值卻滿小,標準差最大不過0.02,最小甚至只有0.001。再者,雖然研究人員的結論是本實驗證明了社會感染的現象,也就是「情緒狀態會傳染給他人」,但這也可能言過其實,因為使用者接觸大量正面字眼後稍稍增加自己的正面用字,並不一定代表他們的真實情緒受到改變,也可能只是想表現得從眾而已,好比如果你的朋友動態消息裡沒有充斥「人類真是太棒了,我真幸運能認識大家──來,大家抱一個!」之類的正面訊息,你大概比較敢在臉書上發點牢騷吧?

此研究不受美國聯邦法規管轄
批評者說這個研究違反了保護人類受試者的聯邦法規,然而事實上,該法規並不適用這項研究,即便適用,也可能會予以核准,為什麼呢?請聽我解釋。

根據美國衛生及公眾服務部的保護人類受試者聯邦法規(Basic HHS Policy for Protection of Human Research Subjects),人體研究只有由特定聯邦機構執行或資助時,以及欲取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時,才必須接受人體試驗委員會(Institutional Review Boards)審查;換言之,如果本研究完全由臉書執行及出資,就不受美國聯邦研究法規管轄。

然而本研究的第二和第三作者是舊金山加州大學和康乃爾大學的學者,而接受前述特定聯邦機構研究補助的大學都必須簽署聯邦保證契約(Federalwide Assurance),保證其研究會通過人體試驗委員會的審查,而且還被鼓勵不只讓有補助的研究接受此規範,更要將所有人類受試者研究囊括在內。而我調查發現,康乃爾大學已經同意舊金山加州大學似乎也是

儘管如此,兩位學者作者參與這項臉書研究,是否就代表康乃爾和加州大學「參與」了本研究呢?因為唯有如此,研究才需要接受審查。根據人體研究保護局(Office for Human Research Protection)的非強制規範,一般來說,只有在一個機構的人員透過干預、互動等方式從受試者身上取得資料,或是取得可指認的受試者個人資訊或受試者知情同意等,才代表該機構真正「參與」了研究。而在這個臉書研究中,兩位學者只負責研究設計和論文寫作,並未參與取得受試者資料和知情同意等項目;換句話說,這兩所大學不算參與研究,研究也就不必經過人體試驗委員會審查。

最小風險
除此之外,保護人類受試者的聯邦法規也指出,如果人體試驗委員會確認一個研究對受試者而言沒有風險或只有最小風險,即可核准取得受試者同意的流程。而「最小風險」指的是研究帶來的傷害或不適並不會高於受試者在日常生活中所遭遇的。而既然臉書原本就利用演算法調整使用者看到的動態消息,受試者承受的風險其實沒比其他使用者大,自然能通過人體試驗委員會的審核了。此外,日常生活中除了臉書,還有各種傳播媒體也都刻意操縱著我們的情緒,好比許多廣告都愛使用「恐懼訴求」。

嚴以律學界,寬以待業界?
最後還有一點值得深思,如果我們允須民間單位操縱消費者的情緒,那是否該適度放寬學界的研究規範呢?曾有一位社會心理學博士生在推特(Twitter)上說,人體試驗委員會這種審查機制使學者無法研究人們在真實世界中大量接觸的各種情緒操縱手法,這些手法或許會造成未知後果,學界卻無法提供真知卓見,這是否合理呢?
--
研究出處:
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About Facebook’s Controversial Emotion Experiment

譯者:汪芃 科教中心特約寫手,從事科普文章編譯。
責任編輯:Kerina Huang

(Visited 25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