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地形溯源 人類活動的舞台 生態的棲地 /林俊全老師專訪

分享至

■本期探索講座第三講,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的林俊全教授將帶我們由「地形」的角度來探索這塊土地。與地質、生態、人文等學門看似息息相關,又各有所長,「地形」這個學門有什麼特殊之處呢?

採訪/撰文|李宛儒
攝影|黃道佐

1020814-800-600x400「地形」——結合不同知識的觀點

人類活動與地形的演化是互動的過程,林俊全老師舉了海水面上升的例子:海平面上升,多少土地會被覆蓋?是不是人類能接受的?我們在海岸地帶該如何調適以因應變遷?這些行為又如何回頭影響地景變化......這些都是地形學所探討的課題。

地球科學探討的是關於地球的各種知識,然而對於人類如何在地球上活動的課題,我們必須要做更深入的探討,這就是地理;地質學看的是地球演化的歷史,加上氣候變遷、人類活動,於是有了地形;種種自然與人文的特色加起來,就形成了所謂的地景。與其他學門很大的差別,即是地形引入空間,讓我們看視地球上人類活動的角度更加寬廣。

結合地球科學、地質、歷史與人類活動等不同領域知識,地形學是跨學科的整合,這也是林俊全老師認為很有趣的部分:「自然環境如何演變、人類如何適應,我們都有機會去瞭解。」老師也分享了對跨學科整合的想法:在現代社會,一個學門若要讓其他人瞭解它的用途,勢必要經過跨學科整合的過程。一個學門碰到的問題,說不定以其他學門的觀點來看,是很容易解決的。「像我們今天做探索系列的演講,也是在扮演跨學科整合的角色。」

放眼全球,緯度二十三度半處處是沙漠,臺灣卻幸運地擁有水氣凝結的地理條件,成為婆娑之島。「我們正好生在一個島嶼、一個亞熱帶氣候、一個地殼擠壓的邊界,種種條件造成臺灣在世界上獨樹一格。我們能欣賞到這些現象、有機會研究它,是很幸運的,也是我認為在臺灣做地形研究最迷人的地方。」林俊全老師的研究工作與國外許多學術機構有所合作,臺灣很多地形特色都令外國學者感到驚異,更讓老師感受到我們有責任去理解這個島嶼——無論是地球科學、生態、人文地景的知識。「我們在經營這塊土地時,也希望世人能對他有更多認識,更不用說我們的國民。希望大家都能知道我們擁有這麼多好的東西,並以它為榮。」

 

什麼是「人類的舞台、生態的棲地」

3

臺灣是我們的棲地,這一萬年來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一萬年前,臺灣海峽尚未成形,這塊土地還是歐亞大陸的半島;六千年前,海水面上升,臺灣島繼續隆起;直到近百年來,人類活動更佳密集。林俊全老師說:「把時間和空間的尺度拉大,很多現象就比較容易去解釋。」在這樣的脈絡下,林俊全老師將帶領我們由更廣闊的時空視野來檢視臺灣地形與人類互動的情況——被人類學家視為南島語系發源的原住民,在一萬年前是如何藉由當時的地形形態往外發展;近百年來台灣人口激增,人類如何利用土地、又造成了什麼衝擊?林俊全老師更進一步詮釋了這個講題:「把地形當作人類活動的舞台,我們該如何利用它來趨吉避凶?這是我們要學的一課。」地形高低起伏影響了人類活動,在臺灣這個小小島嶼上,環境改變對我們的生活、經濟發展、整體社會文化造成的影響更是劇烈;人類的活動,無疑地也造成許多地景改變。無論作為一個現代知識份子,或一個現代的公民,我們都應該瞭解這塊土地的高高低低。對臺灣地形有所認識,能幫助人們對作更好的土地規劃及利用;如果我們沒有好好瞭解它,也會付出代價。

地形學在台灣

喜歡戶外生活的林俊全老師,在大學時期與地理系師長東征北討,逐漸發現地形是個值得投入的領域;在英國求學期間,更加瞭解到地形學的特色和使命。因此老師在回到台灣的二十多年間,一直致力於地形學的推廣。

「人類知識的演進來自解決問題——為了要解除所面臨的威脅,我們才會開始深入探討一些課題。」過去臺灣社會受限於對這塊土地的不瞭解,資料較少,深入分析實行不易,地形學在臺灣發展並不蓬勃。但近年來人口增加、天然災害不斷威脅,在嘗試永續生存的過程裡,我們才逐漸認識到:地形的知識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

林俊全老師於是致力將「地景保育」、「國土監測」等概念引進臺灣社會。「二十多年前地景保育在臺灣幾乎是不存在的,大家講的都只是生態保育。」然而地景作為各種生物族群的棲地,與生態保育相輔相成。幾十年來臺灣經濟發展,地景不斷被破壞,甚至消失,看在老師眼裡,都代表著環境的惡化。因此老師積極參與許多臺灣地景研究計劃,也曾擔任課程標準主任委員,將這些地形學的知識與概念放進高中課本,期待這個國家的公民都能認識地形的重要。

「我們應該要學以致用。當我們瞭解自然現象與人類活動的特色後,該如何用這些知識協助整個國家的運作及永續發展?」這是老師對地形學未來的愿景,也是對年輕人的期待:

「我們希望下一代的年輕人是有理想的,能對這塊土地負起責任。多認識這塊土地的點點滴滴,將有助於你去瞭解你的責任、你能夠做出的奉獻。在未來,這個島嶼要交給我們所有的年輕人來管理、經營,我期待這塊土地是能被永續發展的地方。」

 

 

 責任編輯 Kerina Huang

(Visited 49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