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月刊 台大論壇part 4
座談討論會─Science in Cyber-space 科學與網路的相輔相成?
與談人:劉康克、吳心楷、謝隆欽、孫賜萍、李問
時間:2010年1月2日 15:30~17:00
地點:台大集思會議中心
與談人:劉康克、吳心楷、謝隆欽、孫賜萍、李問
時間:2010年1月2日 15:30~17:00
地點:台大集思會議中心
講者:柳中明
時間:2010年1月2日 14:30~15:10
地點:台大集思會議中心
時間:2010年1月2日 14:05~14:30
地點:台大集思會議中心
時間:2010年1月2日 13:30~14:30
地點:台大集思會議中心
主持人:江才健先生
來賓:林孝信教授、曹亮吉教授、劉源俊教授、周成功教授
時間:2010年1月2日 12:30~13:30
地點:台大集思會議中心
前行政院長劉兆玄先生等諸位貴賓及學生代表們共同進行「啟動科學到民間」儀式。(攝影/黃俊輝)
??為慶祝科學月刊四十周年,2010年全年系列活動的啟動節目,臺大科學教育發展中心舉辦「科學月刊 臺大論壇」於2010年1月2日假臺大集思中心國際會議廳熱情登場。活動邀請前行政院長劉兆玄先生、前文建會主委黃碧端女士、臺大李嗣涔校長、中國醫藥大學黃榮村校長、中央大學蔣偉寧校長、中興大學蕭介夫校長、中研院院士彭旭明教授及沈哲鯤教授等貴賓,為活動致詞及進行「啟動科學到民間」儀式。
科學月刊走過40年,台灣的科技社群前方似乎還有著一條漫漫長路。
首先,我認為林照真這本書和2009年的熱門話題:龍應台的「大江大海1949」有不少相似之處。兩本書都是透過大量的訪談,描繪出在動盪的大時代中一群小人物的際遇,不同的是在「大江大海」中,我們看到小人物被那沛然不可抵擋的時代潮流淹沒了的無奈。但是林照真書中描寫科學月刊過去四十年在台灣社會中的努力,卻是一群有理想的小人物,投身在這個由科普為號召的社會運動裡,前撲後繼努力掙扎的歷程。他們從推動科學普及的工作中意識到建全科技社群的重要性,他們透過散漫的串聯對主管科技政策的官僚體制發聲。他們像唐吉訶德向風車挑戰般地質疑政府即興式的科技決策。
Posted in 【科月慶四十‧論述與反響】
影片名稱:《四十歲月》
首播日期:2010年1月2日 【科學月刊 台大論壇】
製作單位:國立台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
從文革、天安門到改革開放;
從戒嚴、解嚴到民主深化。
走過四十歲月…
科學月刊懷抱著理想、啟蒙與奉獻,
破浪前行 ● 航向未來
時間:2009年9月19日??? 地點:國立師範大學
主持人:李家維 教授??? ?講師:王道還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講題:科普作為一種志業:使命、責任、實踐
錄影單位:國立交通大學 數位內容製作中心????
2010-01-03 立報【胡慕情】
40年前是冷戰對立、物質匱乏的年代,台灣知識分子受到科學力量感召,創辦了《科學月刊》。今年起,科學月刊與台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將舉辦2百場「科學到民間」科普活動,希望傳承推廣科學教育。
《科月》創辦人之一林孝信認為,科月能走過40年,不能視為單純的科普事件,除了創辦成員包括前文建會主委黃碧端、文化工作者林懷民外,科學雜誌能在台灣屹立不搖40年,已是台灣的特殊現象。
科學教育仍需進步
科月雖然走了40年,林孝信仍感嘆台灣的科學普及與40年前並無太大差別,一般學生的科學素養也不見得更高。他以課堂上詢問學生是否相信「星座可以影響人的性格」為例,發現許多學生「深信不疑」,讓他十分訝異,這可看出學生在中學所受的科學教育,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前行政院長劉兆玄1971年到清大任教時接觸科月,他指出當時的科月在大學生間起大作用;科月20周年時,劉兆玄曾撰文指出,科學人與大環境的互動必須改變。劉兆玄指出,科學約在10年前科技與社會(STS)成為顯學時,開始注意到應與周遭文化環境互動,但88風災過後,顯然提醒人類:「環境也包括自然環境」。
全力提昇科學素養
林孝信指出,儘管科學為社會帶來部分副作用,但科學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無庸置疑;科學的副作用,與科學素養無法提升相關。林孝信說,科學素養無法提升的因素很多,不是科學月刊能一肩扛起,但2010年起,台灣的科學家與科月作者,將與台大科學教育發展中心,一起傳承科學普及的工作,未來一整年都會推出科學活動。
值得一提的是,為慶祝科月40年,資深媒體工作者林照真出版《台灣科學社群40年風雲》,紀錄6、70年代理工知識分子與科月的故事,於2日舉辦新書發表會;未來一年科月的科學教育活動,可參考:http://case.ntuedu.tw/SciMonthly40。